李普曼是從新聞傳播的角度去談現實與信息的作用,從而得出了“擬態環境的現實化”這一結果。如果在李普曼的理論裏麵加入符號或者說意義的獨立存在這一概念再從廣義傳播的角度去看的話,我們現在的社會就是“擬態社會”,社會的擬態化進程不是在有了大眾傳媒媒介以後才開始的,而是大眾傳播媒介使得擬態社會更加完全的顯現出來,並且加劇其劇烈程度而已。可以說,人類的交流能力、使用工具的能力,使得人們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這一能力的獲得,促使人們在“征服自然”的時代自我極度膨脹,這裏的膨脹不含有任何的貶義色彩,人類還沒有產生行為之前,工具本身的能力已經將作用的範圍確定出來,膨脹就是這個過程。
石獅子與其內涵的關係,也可以被視為信息傳播與人類行為的關係,而環境就是石獅子的漸變過程。之所以產生這個結果的原因基於兩個矛盾:個體的感知能力與整體的覆蓋範圍的矛盾、信息結果與行為結果的矛盾。在解釋這兩對矛盾之前,要將外來的信息當做物質形式存在,在進入個人的理解圖示前這個信息是存在的,這個信息指的是本身的散發,而非進入傳播渠道後被加工過的信息類型。從行為產生的結果去看,其實就連信息的具體形式也是一種物質,首先得矛盾就是個體與整體的矛盾,正如李普曼所說“要洞察世界,人們必須裝有一幅世界麵貌之地圖。[4]”不但要地圖,我們還需要整個世界從起源到現在為止的曆史,事無巨細都要知道,但顯然,就個體而言這個不可能做到,不但是處於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無法做到,農業社會也無法做到。至於第二個矛盾,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原始社會人們的信息處理行為與現在信息處理行為的不同,由於原始社會的人類社會其社會成分相對簡單,信息獲取更多的偏重於自然環境信息,而現在社會的成分複雜,加之人類的日常感知客體不再以自然為重點,那麼處理和適應龐大的、複雜的當代社會所散發出來的信息就已經耗光人們的精力。
那麼,擬態環境什麼時候就開始被現實化了?從人類擁有使用工具的能力的時候。具體開始的時候應該是人類有意識的將工具應用於人類社會的時候,這種變化被感知則是大眾傳播媒介出現一段時間以後。
當下社會的樣子,是我們自己造就的,我們在自身不斷散發信息的同時也在接受從其他來源散發的信息,並產生行為,而行為的結果或者行為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信息,這種信息就是意義的來源,而這種行為的合力又會對整個人類社會產生影響,人類社會或者歸到形而上的文化、哲學等精神層次又是一個獨立的信息係統,在現實與信息的處理的不斷前進中,一個被我們“創造”的社會出現了,很難說人為社會成為今天這個樣子不是我們主觀意識的結果,正如同石獅子的出現在擬態環境理論出現之前就已經出現一樣,擬態環境的現實化是結果而非開始。
從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建設來看,在抓緊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時,理順上層建築與下層基礎的關係;物質與精神的關係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十八大會議上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仍被提出,其重要性,其交互的作用機製應該得到重視,在社會實踐上,要緊緊把握住社會主義的科學發展藍圖,將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富強民主國家,在傳播上講就是要將社會主義社會是什麼做出全麵、充分的展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將中國人民團結起來,朝著社會主義社會目標,堅定不移的奮鬥,在這期間,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內涵要被充分認識,繼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是必要的,重視精神力量的作用也是必要的。精神力量與精神交往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在擬態環境中得到了很好地體現,而至於其對我國社會這個總進程的重要程度,就好比石獅子的意義賦予,擬態環境本身不帶有褒貶色彩,而是看人們在其中如何交流以及交流的內容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