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逆渭南防禦使王根子,叛逆朝廷,不忠無信,罪當淩遲,哼,算這廝走運,斬了!”
“我是都指揮使!你不能斬我!我是被逼無奈,我願意歸順,我投降…………”
噗!寒光閃過,一顆人頭高高飛起…………
“王根子以下叛逆,什長以上,統統處斬!不忠不義之徒,死有餘辜!”
一片哀求慘嚎之聲響起,其中也夾雜了幾聲怒罵、詛咒,不過片刻之後,一切歸於寧靜。
一百多個俘虜,頃刻間死了三十多個,王根子麾下竟然有三分之一都是官,還是什長以上的官,著實讓明軍驚歎了一會,不過悄悄總兵官大人的臉色,所有人便都閉緊了嘴巴。
楊剛板著臉,心情很不好,不是因為斬殺俘虜,而是因為剛剛解救出來的楊氏宗族,因為楊老太公看似客氣,卻句句帶著疏遠、冷漠的語義。
俗話說,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又有愛之深、責之切一語,父子、夫妻之間有爭執分歧沒什麼,家庭、宗族之內吵吵鬧鬧也無妨,都屬正常,至親之間客客氣氣,那才不妥。
楊剛很有自知之明,當年楊氏宗族能挑選出一個十五歲的少年,讓年僅弱冠的楊剛參軍從征,便說明楊剛在楊氏宗族內毫無分量,肯定不受人待見,十年之後,即便楊剛手握大軍,昔日瞧不上楊剛的人不得不退避三舍,可低下的也僅僅是頭顱,絕不會拉近楊剛與楊氏宗族的關係。
所以楊剛早有心理準備,與楊氏宗族麵熱心冷並不會讓楊剛驚訝,可是………
可是楊剛萬萬沒有想到,一直悄悄給武毅營送糧送餉的楊老太公竟然直接表明態度,將楊氏宗族與楊剛之間的關係撇的一清二白,楊剛是官,楊氏宗族是民,除此之外,兩者之間再無牽連!
我還以為自己發達之後,我那便宜老爹楊長盛會順水推舟,忘記他曾經口口聲聲與我斷絕父子關係的事情,可是如今看來,不但我的便宜老爹沒有回心轉意的意思,祖父………哼,楊老太公也壓根沒想認我這個孫子啊!
冷冷掃一眼百餘米外默默無聞的楊家眾人,楊剛心裏很是火大,從靈魂角度出發,精神上把此生的直係血親沒當回事是一碼事,被血緣上的祖父、父親、叔伯兄弟當作拒絕往來戶是另一回事,如果有得選,楊剛寧願選擇自己主動割裂此生的血緣聯係,而不是相反。
總有種被拋棄的感覺,真是太奇怪了,我心裏並沒把楊家的人當作親人啊…………
最後看一眼楊氏宗族眾人,楊剛惱火驚訝之中發下軍令,大軍啟程,浩浩蕩蕩回返商州。
………
………
商州城裏,一處院落中,一個婦人走過細白碎石鋪就的小路,小路兩旁春花吐蕊,五彩繽紛,又有小橋流水,偶有一片花瓣落下,飄落水麵,一尾尾遊魚爭相追逐,激起圈圈漣漪,端的是一派好景致,隻是那婦人走在春光明媚的花園裏,卻目不斜視,滿麵愁容。
不單單這婦人一臉憂愁,婦人身後的兩個妙齡少女也愁眉不展,秀眸含憂,眼角紅紅的,顯見曾經哭過。
這婦人正是打出大明陝西總兵官旗號的楊剛母親趙氏,而尾隨趙氏,寸步不離左右的兩個少女則是柳兒、鶯兒,自楊剛謀取關中,兵出商州後,兩個已經被內定為楊剛通房丫頭,僅差過明路的少女便陪伴趙氏身旁,每日裏伺候婆婆,賠笑逗樂,拿出了十分本事,可是僅僅一天功夫,兩個少女就沒了歡聲笑語,和趙氏一同憂心忡忡起來。
一路行來,前方一座小亭,小亭外站了十幾個丫鬟仆婦,小亭內香煙繚繞,一尊佛像居於正中,佛像左手掌心一枚玉瓶,瓶中淨水綠柳,除障怯病、消災解難,正是觀世音菩薩的玉瓶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