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族譜,楊潯在楊氏宗族中已是遠支,離出五服隻差一步,不過楊潯在楊家莊卻混得不錯,蓋因為楊潯姐姐的丈夫是楊家三老爺的小舅子,有了這層關係,楊潯說不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但在楊家莊也算一號人物。
楊潯有自家姐夫做靠山,自家姐夫又有楊家三老爺做靠山,楊潯在楊家莊不時也能抖抖威風,出了楊家莊,外麵可沒人買賬,不過到了崇禎十七年,一切卻突然變得不一樣了。
雖然楊老太公一直不肯承認楊剛與楊家的關係,禁止楊氏宗族中人提及此事,至始至終隻肯暗自和楊剛有所牽連,可是世上哪有不透風的牆,外人自然而然便對楊氏宗族生出幾分敬畏,而自家宗族出了一個高官,宗族中人又怎麼可能盡數恬淡如昔!?
楊剛自封陝西總兵官,掌控三秦,大軍成千上萬,風頭正勁,有這麼一個威風人物,楊氏宗族上下自是與有榮焉,人前人後即便有所克製,心下也肯定洋洋得意,若僅是如此,倒也罷了,可是須當知道,一樣米養百樣人,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楊老太公雖然三令五申,可是卻難保族中不出幾個仗勢欺人之輩,而楊潯便是其中翹楚!
楊家莊裏,當著楊老太公和三位老爺的麵,楊潯絕口不提楊剛兩字,可私下裏悄悄議論陝西總兵官大人如何如何,細算起來,和自己是什麼什麼關係,楊家莊內尚且如此,出了楊家莊,眼看人人對自己多了幾分客氣,多了幾分敬畏,自覺怎麼算自己都是總兵官大人長輩的楊潯漸漸便猖狂起來。
初時楊潯僅僅自誇有一個三品官的表侄,過的幾天,‘表’字去了,楊潯把自己當成了總兵官大人的親叔叔,想起侄子手握大軍,關中都是楊家的地盤,沒讀過什麼書,也不知道什麼叫內涵素養的楊潯一顆心便火熱起來。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胳膊肘那有朝外拐的道理,唔,如今侄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做叔叔的也當發達發達罷!?
於是楊潯開始折騰起來,初時不過小打小鬧,幹點賤買貴賣的勾當,可發覺往來買賣的生意人都唯唯諾諾,絲毫不敢和自己爭利後,更有一幫混混貼了上來,充當跟班、打手,楊潯便一下子開了竅,強逼買賣,置田購產,什麼來錢幹什麼,一時間風風火火,很是生發起來。
楊潯在鄉裏胡作非為,渭南周遭百姓敢怒不敢言,人家有一個做大官的侄子,手下成百上千軍爺,有刀子在後麵支撐,誰又敢跳出來指責楊潯的橫行霸道!?至於告狀鳴冤什麼的,自古官官相護,別說現在陝西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就是一個空架子,就算有官兒在,隻消想到西安府乃至商南、商州、潼關、華陰各縣的官兒都出自總兵官大人門下,老百姓便絕了搗騰的心思。
忍忍罷,隻要有口飯吃就好,唔,這兩年老天爺有眼,風調雨順,多賣力氣,總也餓不死人…………
老百姓老實木納,膽小本份,隻要活得下去,少有人敢與官爭什麼,也不敢與和官有牽連的人爭什麼,如此一來楊潯更是得意囂張,更是胡作非為起來。
隻是這一日,渭南發生了一件轟動全縣的大事,從西安府來了一班差人,竟然闖入楊潯新置的宅院,將楊潯抓了出來。
說是抓,其實西安府來的差人們都客氣的很,鐐銬、木枷什麼的都沒有,不過眼看楊潯隨差人們往西安府而去,悄悄打聽出原委的百姓們還是沸騰起來。
那位姓莫的大人是個好官啊,唔,一定要重重懲治那個惡棍,壞蛋,一定要…………莫大人能做到吧!?楊潯的侄子可是…………老天有眼,一定要保佑莫大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