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騎兵這個兵種誕生,漫長的歲月裏,便一直是一個國家最昂貴也最有威力的兵種,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工業文明誕生之後,直到人類有了高射速、高精度的來複槍,有了火力密度、威力驚人的速射武器,騎兵的價值才漸趨式微。
千百年來無數文明、無數國家將騎兵視為最核心的武力,越是了解騎兵的價值,便越會對同樣擁有騎兵的敵人警戒提防,努力尋找出克製騎兵的法子,並由此誕生出種種戰術,例如馬其頓長槍方陣,例如英格蘭頂頂有名的長弓兵,例如宋朝對弓弩的大規模使用,例如明朝對火器的大規模應用,並由此產生的諸如三段擊一類的戰法戰術,可是無論何種戰術,事實上都無法克製騎兵,所有兵種,除卻騎兵本身,都不可能克製騎兵!
為什麼會這樣呢?在密集如林的長槍麵前,在如狂風暴雨一般的弓弩槍彈麵前,不過是多了一匹馬的兵種怎麼可能存活下來!這沒道理啊!!!
但凡這麼想的童鞋,都一定忘記了騎兵兵種最大的特性,那就是它遠超其他兵種的機動性,由機動性帶來的對戰場主動權的牢牢控製!
一場戰爭爆發時,何時戰鬥,在哪裏戰鬥,以哪種形式戰鬥,並不由長槍兵、弓弩手、火槍手決定,以上諸多兵種永遠隻能被動地等待,等待不知何時會突然出現的騎兵衝擊,而騎兵發起衝擊可能是在白天,可能是在黑夜,可能是在淩晨,可能是在黃昏,可能從密林、蒿草中突然殺出,可能從細雨、迷霧中殺出,可能從一個不起眼的山丘後殺出,絕大多數時候,騎兵都會在對自己最有利的時機發起衝鋒!
這就是即便馬其頓人有了舉世無雙的長槍兵方陣,宋朝將弓弩的性能發展到極致,大明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具威力的火器,但依舊無法打敗全數是騎兵的遊牧、漁獵民族,反而在漫長的對峙中落敗的原因!
隻有當騎兵放棄了先天擁有的特權,在長槍兵、長弓兵、火槍兵挑選好的戰場上戰鬥時,後者才會有勝利的可能,但這也僅僅是可能罷了,諸如嶽家軍以步兵打破金兵鐵浮屠,明朝鼎盛時以火器稱雄草原,蒙元後裔無計可施,屢屢遠遁,英格蘭人以三千長弓手殲滅上萬法國騎士的戰例僅僅是特例,如果妄想統帥千萬騎兵的敵人每一次都會犯下錯誤,那便太愚蠢了。
楊剛並不愚蠢,所以從來沒有幻想與大明廝殺征戰數十年的滿清韃子會犯下錯誤,不過既然眼前的地形正是對勝捷軍千載難求的最佳戰場,韃子又剛剛犯下了一個大錯,當著千萬勝捷軍士卒的麵屠殺了千餘敗軍,讓勝捷軍深深意識到韃子的殘忍野蠻,進而生出死戰之心,楊剛也不介意趁機發起挑戰,無論韃子接不接招,原本就沒有想擊滅韃子,而僅僅是想展示勝捷軍軍威的楊剛都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隻要預先有了防備,做好了準備,在狹窄崎嶇的地形環境裏,兵種合理搭配,士卒配合默契的勝捷軍即便不勝,也絕不會被騎兵輕易擊破。
一個牛錄的韃子兵拋射出一輪箭雨,早就在提防韃子攻擊的勝捷軍立刻做出反應,哨總、把總紛紛呐喊起來,重步兵將寬兩尺,高一米有餘的巨盾紮在泥土裏,曲下身體,用肩膀頂在後麵,而輕步兵摘下一麵麵小盾,高高擋在頭頂。
數百羽箭自空中落下,一陣噗噗之聲響起,韃子兵竟然在一輪衝鋒中拋射了三次,如此密集的箭雨足以將任何擋路的敵人射成刺蝟,隻是,當一個牛錄的清兵繞了一個大圈,再度列好衝擊陣勢後,韃子們驚訝地發現,自己的三輪拋射沒有傷到勝捷軍一根汗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