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健全完善黨密切聯係群眾的製度機製
黨的建設
作者:楊宗建
[摘要] 在新形勢下,要讓群眾路線得到有效貫徹落實,就必須把黨密切聯係群眾的主要內容具體化,用切實可行的製度把聯係群眾的要求健全完善起來,形成務實管用、規範係統的密切聯係群眾的製度體係。
[關鍵詞] 健全完善聯係群眾製度機製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完善黨員幹部直接聯係群眾製度。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1]P45。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係群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要發揮好“最大優勢”,防止“最大危險”,就是要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
一、當前黨群關係在製度機製方麵存在的問題
在深化改革開放的曆史條件下,由於社會關係的多元化和多樣性,黨與人民群眾關係方麵不可避免地引發一些新的變化。這些變化對執政的共產黨與人民群眾之間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建立起來的十分密切的關係形成了新的考驗和挑戰。
一是權力關係方麵存在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從思想觀念到政策安排、到製度體製和社會運行機製上,真正體現和實現人民群眾權力主體的地位,並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黨群之間良好的權力關係,這是一個全新的曆史課題。由於深化改革的不完全到位,黨內同誌對人民群眾自主性的空前增強和黨群關係上的平等化趨勢認識不足,以及對黨群關係表麵上表現為間接、鬆散,實質上黨群關係的依存聯係更為深層次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因此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願望。這就表現為執政黨中的一些人,特別是少數領導幹部,在思想深處不是真正把人民群眾作為權力的主人,而以為自己作為執政黨就是執掌政權的主體,是社會權力的主人,是社會的領導者、管理者,而人民群眾既然已經把權力賦予執政黨,就隻能是被領導和被管理的對象,這就很容易出現自覺不自覺地使自己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係演變為統治與被統治關係的問題,從而損害了共產黨與人民群眾之間形成平等關係的基礎。
二是地位關係方麵存在的問題。在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建設中,黨的領導、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是執政的共產黨與人民群眾政治地位關係的核心內容和製度保證。在這樣的製度安排下,黨的領導就是黨領導和支持人民群眾當家作主,黨與人民群眾地位關係的實質就是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製建設框架下的政治地位平等關係。黨要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製建設的前提下,從事領導和管理社會的職能,這就為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地位平等關係奠定了政治製度的保障。但是由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治文明與政治建設的不完善和政治體製改革的不能完全到位,黨的領導、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尚不能得到完全的製度保障、科學的實現機製和正確、有效的政策體現。這就在許多方麵使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政治地位平等關係,受到來自舊的傳統觀念、社會製度體製和運行機製的阻隔與限製,自覺不自覺地仍然帶有傳統社會不平等的統治與被統治關係的痕跡。這成為影響黨與人民群眾之間密切聯係與平等關係的根源性問題。
三是社會利益關係方麵存在的問題。隨著改革開放,人民群眾利益關係分化、多元化和表麵化特點的出現,黨群利益關係的表達和實現也越加複雜化。這就客觀地要求執政黨要始終把握好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製與政策的價值取向和價值導向。要最大限度地保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協調和處理好社會各部分、各方麵的利益關係,全麵代表和公平實現各部分、各階層人民群眾政治、經濟、文化和各方麵的利益,有效整合全社會的利益關係,並以此為紐帶,加強與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密切聯係。特別是在我國這樣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家,在經濟、文化都不十分發達的情況下,地域的廣大、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多層次性以及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使人們的利益關係在市場經濟中呈現紛繁複雜的局麵。如果執政黨不能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能做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公平、公正地處理好社會的各種利益關係,黨群關係就會受到嚴重損害。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時期,特別是進入社會利益關係深刻調整的特殊時期和各種以利益關係為根源的矛盾高發時期,黨群關係將麵臨更加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