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認識“三個自信”的理論內涵自覺強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巨大動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作者:楊曉娟
[摘要] 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三個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前景的科學闡述,它的提出時機恰當、定位準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繼續深入發展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隻要我們胸懷理想、堅定信念,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頑強奮鬥、艱苦奮鬥、不懈奮鬥,就一定能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就一定能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當前,我國正處於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對中華民族而言,這既是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也是新矛盾、新問題的凸顯期。麵對這種情況,隻有不斷解放思想,才能形成新思路,拿出新辦法,解決新問題。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在長期革命建設實踐中錘煉得愈加成熟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鬥誌昂揚的姿態鄭重宣告要以“三個自信”來指引通向勝利的前進方向。
一、“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的提出時機恰當、定位準確
“三個自信”是基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曆程的理性認識,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基礎上,準確把握當今國際國內形勢的前提下提出的。它的提出時機十分恰當,定位十分準確。
(一)“三個自信”的提出是基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曆程的理性認識
回首近代以來中國波瀾壯闊的曆史,審視當今中國在發展的道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展望中華民族充滿希望的未來,全體共產黨人必然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幾代共產黨人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建設怎樣的社會主義進行了不斷地探索和實踐。雖然在探索過程中經曆不少的曲折和挫折,但中國共產黨最終堅定不移地高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開始獨立自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終於取得了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勝利,創立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三個自信”的提出正是基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曆程的理性認識。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製度創新,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成功地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二)“三個自信”的提出源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
實力是托起信心的重要支柱。90多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道路更寬廣,理論更成熟,製度更完善。尤其是近十年來,在經濟全球化的視野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更是發展迅猛。改革開放繼續深化,發展步伐繼續加快,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契機,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堅定不移推進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前進過程中,中國共產黨認真總結我國發展實踐,準確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及時提出和全麵貫徹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開拓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廣闊空間。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以後,我國經濟發展遭遇嚴重困難,黨以果斷的魄力科學判斷、迅速決策,很快采取了一係列重大舉措,使國民經濟在全球率先實現企穩回升,進一步積累了有效應對外部經濟風險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經驗。近年來,黨還領導國家先後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和上海世博會,奪取了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等嚴重自然災害和恢複重建的重大勝利,妥善處置了一係列重大突發事件。在十分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黨領導人民經受住嚴峻考驗,鞏固和發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增強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一係列新的曆史性成就的取得,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台階,國家麵貌發生新的曆史性變化。世界公認這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民主不斷健全、文化日益繁榮、社會保持穩定的時期。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曆史性成就,靠的是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正確指引,靠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奠定的深厚基礎,靠的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鬥。因此,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應當具有並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