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全麵深化改革中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的思考(1 / 3)

對全麵深化改革中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的思考

全麵深化改革專題研究

作者:李媛媛

摘 要:人民群眾是改革的主體。全麵深化改革,既要依靠人民群眾的曆史推動作用,又要將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為人民所共享,這是激發改革活力、凝聚改革共識、確保改革成功的基本要求。依靠群眾推動改革,首先,要客觀認識、全麵把握人民群眾內部的變化。它既包括群眾層級結構的變化,也包括群眾意識形態的變化。其次,要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減少改革阻力。良好的社會環境需要借助經濟發展緩和社會矛盾,借助公平正義促進社會穩定。再次,要鞏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通過樹立主體意識來激發改革熱情,通過頂層設計來凝聚改革共識。

關鍵詞:全麵深化改革;人民群眾;主體作用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4)03-0015-04

收稿日期:2014-03-18

作者簡介:李媛媛,女,中共中央黨校國外馬克思主義專業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國外社會主義和發達國家馬克思主義研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全麵深化改革做了較為係統的部署。《決定》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體,必須依靠人民推動改革。這既是對黨的群眾路線的堅持與深化,又是對國家治理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體現。因此,在全麵深化改革時期,如何依靠人民群眾推動改革?如何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是當前亟需深入探討的課題。

一、科學認識人民群眾內部的變化是必要前提

人民群眾是一個整體性、曆史性的概念。它指的是對社會起推動作用的人們的總稱。在不同的國家以及同一國家的不同曆史發展時期,人民群眾所涵蓋的內容是不同的。改革開放帶來了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同時也帶來了階級階層間利益的分化與整合,從而使原有的單一化的層級結構模式走向多樣化。與此同時,社會實踐的變化使得群眾意識形態隨之而發生變化。現階段,要想更好地發揮人民群眾的曆史推動作用,有必要客觀、科學地了解人民群眾的變化狀況。

(一)群眾層級結構走向多樣

群眾層級結構主要指人民群眾內部各構成要素的布局狀況,即人民群眾內部的分層情況。這是按照一定標準將人們劃分為不同等級序列的必然結果。就整個社會而言,人民群眾內部的分層實際上指的是社會的階級階層結構。

改革開放打破了我國原有的計劃經濟模式,帶來了經濟結構的重大改變,隨之而來的是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的變化。原有的“兩個階級、一個階層”(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知識分子階層)的結構模式被打破,階級階層間流動加速,原有的階級階層在不斷分化重組,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新興社會階層。具體來說:第一,工人階級內部分化為普通工人階層、低收入職工階層、非公經濟職工階層、企業家階層、管理者階層等。第二,農民階級內部分化為普通農民階層、貧困農民階層、進城務工農民階層、農民企業家階層、鄉鎮企業職工階層、土地承包者和農村專業戶階層等。第三,知識分子階層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它的內容界定是有區別的。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曾明確指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1]在改革開放深化的今天,知識分子主要被界定為具有較高文化水平,以積累、傳播、應用文化知識為職業的腦力勞動者。他們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也因此受到普遍尊重。第四,新興社會階層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與體製機製改革而從舊的階層中分化出來的。主要包括私營企業主階層、個體經營者階層、專業技術及管理者階層。陸學藝等學者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占有狀況為標準,將社會成員劃分為十大社會階層[2];李培林等學者依據人們在改革開放以來利益獲得和利益受損的狀況,將社會成員劃分為四個利益群體:特殊獲益者群體、普通獲益者群體、利益相對受損群體和社會底層群體[3]54-55。

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社會階層的分化與重組將進一步加強且愈加複雜。與此相適應,原來的利益格局將被打破,新的利益格局逐步形成。這種階級階層結構的變化以及新的利益格局的形成對社會發展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一方麵,它能夠激發社會活力、優化社會結構、促進社會發展;另一方麵,它帶來了階層利益固化、階層間矛盾凸顯等問題。我們隻有從微觀上客觀認識到人民群眾內部的這種階層變化,才能從宏觀上提出有益的對策。

(二)群眾思想意識走向多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利益格局的分化與整合,也帶來了價值追求的多元化發展。這種多元化的價值取向既有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積極因素,也有挑戰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消極因素。一是群眾的民主意識、法製意識、權利意識、公平意識不斷增強,促進著社會健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民主法治進程的推進使得人們的經濟政治地位不斷提高。與之相伴隨的是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等的改變,尤其突出的是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個人主體性要求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能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社會地位,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主人,當遇到不公平對待時能夠自覺地運用現有的政策法規維護自己的權利。這有利於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健康發展。二是群眾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不斷向個體性、差異性、多元化方向發展,衝擊著主流意識形態。隨著經濟自由化、政治民主化的加強,人的主體性不斷彰顯,個人的獨立性要求不斷增長,許多人不再滿足於一元化的價值主導,而是更加依賴自己所屬階層、群體的價值取向與利益訴求。“主流意識形態代表統治階級的意誌,能夠充分反映國家、集體、社會的整體利益,它傾向於全局性的利益訴求,甚至有時會為顧全大局而犧牲小我利益。因此,群體成員更願意接受本群體的意識形態,對本群體的意識形態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依賴感”[4]。意識形態的這種個體選擇性趨向,使得人們更加注重自己的個體感受,更加關心和維護自己所屬階層或群體的利益,甚至以此為評判標準來判斷事物的好壞優劣。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始終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但是,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已打破原有的階級對立格局,馬克思主義這一意識形態在發揮它的凝聚人心、宏觀引導作用的同時,也麵臨著各種挑戰與衝擊。群眾意識形態的這種新變化對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具有一定的衝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