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是重要保障
人造環境,環境同樣也造人。社會環境是人們在從事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隨著人類實踐的發展而改變。人們在改造社會環境的過程中自身也受到影響。良好的社會環境能夠為深化改革減緩阻力、鋪平道路,能夠為人民群眾發揮曆史推動作用提供外部保障。當今的改革處於一種社會矛盾紛繁複雜、群眾主體地位亟待提升的曆史背景下,這就要求國家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以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安定有序。
(一)以經濟發展緩社會矛盾
雖然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改善,但是,我國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一個基本事實。在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部分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當前社會中的一些問題是由經濟不發展或者是發展不完善造成的,這是能夠通過發展經濟加以解決的。
市場經濟的引入帶來了生產效率的提高,人民收入的增加,但是也帶來了貧富差距拉大、資源分配不公、勞資關係失衡、階層利益固化、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經濟不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加劇等問題。這些問題都與經濟發展有著難以割舍的關係。《決定》指出,“全麵深化改革,必須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然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製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5]經濟健康發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麵對當前的各種社會矛盾,必須加強經濟建設,通過做大“蛋糕”將各種社會矛盾降至最小化,在鞏固已有發展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在全麵深化改革時期,如何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已成為改革的重點問題。深化經濟體製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更加突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完善基本經濟製度、健全現代市場體係等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經濟的健康發展能夠為推動社會安定和諧以及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以公平正義促社會安定有序
公平正義是衡量一個國家或社會文明發展程度的重要標準,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價值取向,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之一。沒有公平正義,就無法實現社會的安定有序。公平正義問題不解決好,不僅會影響到人民群眾對改革的信心,而且會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涉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本質要求。隻有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人們的心情才能舒暢,各方麵的社會關係才能協調,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6]如何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毫無疑問,單靠發展經濟並不能自覺地實現社會公正。市場經濟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市場經濟不能自發地實現社會公平,必須依靠政策引導與支持。公平正義體現在社會中的方方麵麵。在市場體係上,表現為各種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在市場規則上,表現為規則公平、開放、透明;在財政體製上,表現為完善立法、明確事權、建立現代財政製度等;在城鄉關係上,表現為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等;在宏觀調控上,表現為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等。總的來說,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就要建立相應的製度保障體係、深化社會體製改革、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製度創新、公共服務均等化等等,以確保社會安定有序。全麵深化改革,必須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隻有時刻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全麵深化改革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三、鞏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是根本要求
改革開放是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人民群眾是改革的主體,是改革的重要依靠力量,也是改革成果的享有者。同時,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全麵深化改革,首先,要培養引導群眾樹立主體意識,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價值導向,將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作為精神動力,從而凝聚改革共識;其次,要加強黨的領導,注重頂層設計,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從而形成改革合力。
(一)樹立主體意識,凝聚改革共識
要使人民群眾發揮對全麵深化改革的推動作用,最根本的任務在於鞏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使人民群眾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是改革的主體,從而樹立改革的責任意識、進取意識,凝聚改革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