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絡謠言的心理成因及治理路徑(1 / 3)

網絡謠言的心理成因及治理路徑

哲學研究

作者:王鎖明

摘 要:近年來,網絡謠言已成為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大公害。在某種意義上網絡謠言是由多種不健康心理因素綜合作用所致。健康的互聯網世界需要一大批具有理性精神和道德自律意識的網民的參與。要有效地治理網絡謠言,就要從促進廣大網民的理性精神、道德自律意識的培育和提升來展開路徑。

關鍵詞:網絡謠言;不健康心態;社會心理建設;綜合治理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4)03-0062-04

收稿日期:2014-02-19

作者簡介:王鎖明,男,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當代中國國情。

近年來網絡謠言的滋長和蔓延,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有嚴重的危害性。那麼,什麼是網絡謠言?網絡謠言泛濫的心理因素有哪些?從社會心理視角來看如何治理網絡謠言?下麵,筆者就這些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對深化認識和有效治理網絡謠言有所裨益。

一、網絡謠言的概念界定

在中文語境中,對謠言比較權威的解釋有《辭海》和《現代漢語詞典》,兩者都認為謠言是沒有事實根據的消息。不過,有學者從與謊言相區別的角度指出謠言“是眾人傳播虛假事件的行為,但多數傳播者並不認為它是假的。因此,它和謊言不一樣,說謊者意識到說的是假話,一個人或少數人造謠生事僅僅是謊言。可見謠言是指眾人無根之言的傳播,又稱謠諑、流言、謠傳等”[1]。這裏指出了謠言的三個構成要件:沒有事實根據,群體之間的傳播,極大的迷惑性。

什麼是網絡謠言?從現有研究來看,學界主要有四種觀點:第一種觀點側重於傳播媒介的角度,認為網絡謠言是以網絡媒介進行傳播的謠言[2];第二種觀點側重於內容真實性的角度,認為網絡謠言是在網上傳播的虛假不實言論[3];第三種觀點側重於受眾興趣的角度,認為網絡謠言是在網絡發布、傳播的網民感興趣的事件或問題的不實消息[4];第四種觀點側重於社會影響的角度,認為網絡謠言是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運行產生負麵影響的網上輿論[5]。這些看法和觀點對認識和理解網絡謠言有著積極意義,但筆者更認同美國學者桑斯坦的觀點。桑斯坦認為,網絡謠言是個人或集團為了實現特定需要,以互聯網為傳播媒介,在沒有事實根據或雖事出有因但在傳播過程中嚴重失真的情況下,惡意對某位公眾人物進行誣陷、攻擊和誹謗或蓄意散播某類虛假信息而引起社會恐慌的傳言[6]。桑斯坦對網絡謠言的界說,相對而言更完整更合理,也更有助於我們深化對網絡謠言的認識和把握。

由於網絡謠言借助了互聯網的匿名性、即時性和互動性等技術特征,所以傳播速度更快,覆蓋範圍更廣,社會危害性也更強,它不僅侵害公民名譽、影響社會穩定,嚴重的還危及國家安全。因此,當前對網絡謠言進行一定的集中清理十分必要。但為了有的放矢地打擊網絡謠言,必須對之合理界定,把握好度,以免執行中濫用信息和跑偏主題。一是不能簡單地將“未經證實”的網絡信息都定性為謠言而加以排斥。當然,我們不提倡在網上隨意發布尚未弄清事實真相的信息,還有,網上也確有一些“未經證實”的信息後來證明是謠傳。二是不能輕易地將網上發布的“與事實有出入”的信息全部納入謠言範圍。誠然,此類消息在轉發中確會帶來“以訛傳訛”的負麵影響。三是不能粗暴地將自己“不愛聽”或“逆耳”的網上言論,一概說成謠言而予以打擊。對於建設性的網上批評意見和監督則必須予以保護。否則,不利於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四是不能草率地認為,當前打擊網絡謠言就意味著要打壓網絡言論自由。這裏,有必要把建設性的批評建議與造謠生事行為加以區分。必須明確,當前治理網絡謠言不是為了使整個網絡輿論場“失聲”,而是為了更好地推動互聯網輿論走向正常化和建設性。

二、網絡謠言的社會心理因素

在現實中導致網絡謠言泛濫的不健康心理因素複雜多樣,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八種:

一是八卦心理。在當今網絡時代,快節奏的生產、生活使得人們的日常生活單調乏味,而八卦談資猶如“佐料”,增添了平淡生活的情趣。一般來說,謠言的主要話題是有關公眾人物、影視明星的私生活和高層人士的“秘聞”,有些網民也以為傳謠好玩,謠言製造者正是利用了這一部分網民的低級趣俗,將道聽途說來的消息,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利用互聯網這一特殊渠道加以發布和傳播,以吸引受眾眼球,追求高點擊率,希望製造轟動效應。這在主觀上並無多大惡意,但在客觀上卻造成了各種小道消息充斥網絡的不堪局麵。

二是質疑心理。一些網絡謠言之所以蔓延,與權威信息的缺失、滯後或模糊,以及部分網民對官方信息不信任也有很大關係。長期以來,有些官方媒體總是以報喜不報憂或少報憂的方式處理突發事件信息,以致在部分網民中的信任度大打折扣。而一旦有重大事件發生,當權威媒體進行報道時,公眾卻普遍持不信任的態度,更有甚者從反麵解讀。此外,有些網絡謠言的傳播,也跟政府部門對消息發布與公眾對信息需求存在較大脫節有關聯,尤其在處理突發事件方麵,有關部門不是及時發布或公開信息,而是習慣於封鎖信息,這就有可能使部分網民產生負麵的心理感受,以致相關信息“大道不走小道走”。事實上,網絡謠言往往是基於特定事件,當此事件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時,而權威媒體不作為或作為不夠,就在無形中給傳言提供了生成條件,並為其網絡傳播預留了廣大空間。

三是焦慮心理。當前,我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又處於各種社會矛盾的凸顯期,經濟社會發展麵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風險和挑戰,其不確定性大大增加,個人也很難為自己的未來製定出清晰的預期,這就難免會產生一些迷惘、急躁和焦慮心理,進而衍生出猜忌、不滿、逆反和攻擊等負麵情緒,而在虛擬的身份隱蔽的網絡空間,這些不良心理和情緒極易醞釀膨脹為一些謠言的誘發因素。當然,這些因素不是謠言產生的主要原因,但卻是謠言在網絡上大範圍傳播的社會心理基礎。

四是恐慌心理。當今我國社會麵臨深刻轉型,利益格局發生急劇調整,一部分公眾極不適應,隨之產生不安全感。應該說,一些網絡謠言的形成與傳播,恰好迎合和加劇了這一部分公眾內心的不安全感。在現實中,瘟疫、地震、“世界末日”等災難性事件與廣大網民有著直接的利害關係,一旦發生,人們本能的應激反應就是震驚或恐懼。如果此時主流信息缺失或模糊,就可能導致一部分網民對突發事件的進程產生種種不祥猜測,進一步增強了對謠言的依賴。例如,近年來的“搶鹽風波”和“世界末日預言”就在當時引起一定程度的局部的社會恐慌,也為一些網絡謠言的產生、蔓延創造了社會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