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盲從心理。其一,有些網絡謠言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人們的某種心理預期,因而人們願意相信它、接受它和傳播它。其二,一些網民的認知能力不夠高、警惕性比較差,在很大程度上還存在著“隨大流”心理,他們對待傳言缺乏基本的理性分析和判斷能力,往往不問是非曲直而隨聲附和。可以說,一些網絡謠言的傳播與蔓延,與一部分網民中存在的這種非理性的“跟風”情況有關。如果說曆史上許多謠言的產生和傳播,大多基於迷信或無知,那麼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一些網絡謠言更多的則是打著“科學”的旗號,利用大多數群眾對科學的盲從,而科學知識卻有限來實現和表現出來的。
六是僥幸心理。互聯網作為一種特殊的社交空間,其匿名、自由和交互性強的特點便於隱藏身份,有些網民就錯誤地認為自己的匿名身份不需要承擔社會責任和後果,於是便在網絡上任意發布、傳播不實信息,加之現實中製裁和責任追究網絡造謠和傳謠的難度大、成本高,在客觀上也助長了一些網絡謠言的滋生和蔓延。可以說,近年來一些網絡謠言之所以迅速擴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不少網民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法不責眾”、“法不罰眾”的僥幸心理有關。雖然這部分網民沒有蓄意製造謠言,但卻無心地傳播了流言蜚語,所以他們在謠言的傳播過程中扮演了實際上的直接責任者角色,產生了極惡劣的社會作用。
七是發泄心理。在現實中,有少數人的心態原本就不正常,而網絡提供的人人手持“麥克風”、個個可當“發言人”的角色便利,使得他們一遇到某些不合理不公平的事件,就緊抓不放,利用公眾的獵奇心理將事件“添油加醋”、扭曲放大搬上網絡。其一,有的謠言發布者平時就與他人有糾紛,但其法律意識淡薄,總想著報複他人,而網絡的隱匿性則為他提供了這種機會;其二,某些人出於仇官仇富心理,故意在網上放大或編造個別官員、富家子弟的生活作風等醜聞;其三,一些人對當前轉型期的社會問題有負麵情緒,而很難有被主流文化認可的表達機會和釋放途徑,因此一旦有網絡傳言觸發其不滿情緒共鳴時,他們就通過對謠言的參與、傳播表達其不滿心理。
八是作亂心理。目前我國正步入改革攻堅期、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改革發展中諸多矛盾越來越集中爆發,而此時一部分公眾的逆反情緒和激進思想也日益顯現。於是,境內外極少數別有用心者便趁機作亂、渾水摸魚,他們借助互聯網,利用我國在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某些矛盾,肆意炒作熱點問題,誇大、扭曲和捏造相關事件,使之成為激化社會矛盾的“催化劑”,借以煽動群眾的不滿情緒,挑撥黨群幹群關係,製造社會混亂,企圖實現其不可告人之目的。
三、治理網絡謠言的現實路徑
網民不健康的心態是網絡謠言滋長和傳播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探討網絡謠言的治理路徑,應當從有利於促進培育網民的理性精神、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自律意識加以展開。否則,“謠言止於智者”、“謠言止於公開”和“謠言止於法治”就不能很好發揮其應有的效應。
一是網民個人要自覺增強抵製網絡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廣大網民是製止網絡謠言的“最後把關人”,因此要有效地防範網絡謠言,最重要和最關鍵的還在於網民自身要提高“免疫力”,努力將網絡謠言消解在個人的日常生活中。為此,廣大網民要通過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積累,自覺培養理性精神,提高對網絡信息的鑒別力和判斷力。比如,對那些渠道不清、來源不明的信息尤其是涉及政治事件的敏感信息,網民更應理性反思,不為其所惑,也不為其所動,努力從自我做起,不盲目跟風起哄,不給謠言生成、傳播和發酵以任何機會。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廣大網民還要自覺培養良好的公共精神與平和的社會心態,確立對網絡空間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自律意識。例如,在網上發言之前,首先要考慮清楚自己的發言是否有確鑿根據,是否會給他人和社會造成不良影響,時刻不忘自己作為“社會人”的角色身份。
二是運營網站要主動履行管控網絡不良信息的社會責任。目前,大多數網絡謠言主要是通過電子公告(論壇)、手機短信、博客、微博和微信等網絡媒介進行傳播的,所以在培育和提升網民的理性精神和道德自律意識方麵,提供各類信息服務的網站必須承擔起網絡言論“第一把關人”的責任。一方麵,各運營網站要大力推進行業自律,積極推廣健康網站、綠色網站建設,著力從技術手段上預防和控製各種不負責任言行、色情淫穢等有害信息的發布和傳播,堅決限製或屏蔽不良網站的接入,切實在網絡資源源頭上把不良信息管控起來,以免誤導群眾、誤傷社會。另一方麵,各運營網站尤其是主流網站要大力引導廣大網民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自覺做到不發布虛假信息、不發表不負責任言論,自覺抵製和反對網絡非理性行為。此外,各運營網站還要在政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積極製作充滿“正能量”的網絡節目,為廣大網民提供優質上網資源,豐富公眾的業餘文化生活,努力營造一個綠色美好的網絡“精神家園”。
三是各級各類學校要積極開展青少年網絡媒介素養的養成教育。青少年是網絡謠言的“易感人群”,為此有必要從青少年抓起,將網絡媒介素養納入國民教育,注重培育和提升他們的理性精神和道德自律意識。所謂網絡媒介素養就是指在網絡社會中的人們了解、分析、評估網絡媒介,並以符合法律合乎道德的方式高效率地獲取信息、辨別信息、利用信息、開發信息而不斷實現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在信息多元化的網絡時代,提升網民的網絡媒介素養是網絡治理的根本之舉。而個人良好網絡媒介素養的提升,離不開持久的養成教育,學校則是教育人、培養人的最重要場所,所以各級各類學校義不容辭加強對青少年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其一,要把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學校課程之中。學校開展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如何正確認識網絡媒介、如何合理選擇和接觸網絡、如何正確理解和鑒別網絡信息、如何有效利用網絡”[7],但在具體實施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時,各級各類學校要根據自身的類別和層次,充分考慮受教育者的年齡、認知水平,著重做好教學內容的銜接和授課方法的靈活運用,有針對性地設計和安排一些青少年樂於接受、願意參加的活動形式,積極引導廣大青少年養成良好的網絡行為規範和對網絡空間的社會責任意識,從而提升他們的網絡媒介素養。其二,學校還要利用校報、廣播、校園網等校內媒介資源,借助講座報告、展覽展示、辯論會等形式,通過對一些網絡謠言典型案例的剖析,指導廣大青少年安裝好“網絡心理健康防火牆”,自覺維護好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