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
前沿彙
作者:蘇曉哲
摘要:文章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這兩個概念進行界定的基礎上,著力探討了馬克思主義實現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必要性和現實性,並指出對二者的結合要辯證地理解。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中國化 中國傳統文化 結合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界定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中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概念。包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國際主義內容與中國的民族形式結合起來,通過中國的民族形式表現出來,使之帶有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二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的具體環境和具體鬥爭中去,即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早含義。
從根本上說,這個“中國的民族形式”、“中國實際”內在地包含著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主要包括立足中國國情、總結中國經驗、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反映當代中國實踐、解決中國問題五個基本要素。立足中國國情,是中國具體實際的橫向表征;總結中國經驗,是中國具體實際的縱向表征;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具體實際的曆史表征;反映當代中國實踐,是中國具體實際的現實表征;解決中國問題,是中國具體實際的核心表征。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是對待馬克思主義要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即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相統一,使馬克思主義真正根植於中國社會、中國實踐、中國文化的土壤,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道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要義和標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製度創新,關鍵的、首要的是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是發展,是中國的發展。“中國的發展”作為一個整體性的目標,它包含雙重的含義或兩大階段的任務。一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二是民族振興、社會發展。這兩大階段的任務,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整個曆史進程所圍繞的主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就是應用馬克思主義來觀察、解決中國發展問題和形成中國特色的發展理論。
2.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我國曆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曆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也被理解為狹義的所有中國公民的文化,是指華人社會繼承自中國文化後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特有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曆史的發展過程,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世代相傳、民族特色、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顯著特點。
馬克思主義作為與中國傳統文化異質的外來文化,要在中國大地生根、開花、結果,要成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指導思想,就隻有同浩瀚的中國傳統文化相互結合,這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必要性
1.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這裏的“具體特點”指的是我國的國情,“一定的民族形式”指的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往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解,主要側重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而相對忽略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過程表明,中國文化是中國人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解起點”,其優良成分更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的過程中不斷得到豐富與發展的肥沃土壤。正如產生於西方文化語境的馬克思主義有自己的理論來源一樣,東方特別是具有5000年曆史傳統的中華文明也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資源。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要係統梳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遺產,更要研究傳統社會主義思想遺產如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思想資源;不僅需要對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思想遺產進行全麵批判地繼承,更要進一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如何批判繼承這一優秀思想遺產的。隻有這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具有民族文化血脈,才能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國立場、中國風格、民族氣派。正如毛澤東所說:“對於中國共產黨說來,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的環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隻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