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勞動經濟學的人力資源管理研究(1 / 2)

基於勞動經濟學的人力資源管理研究

管理研究院

作者:王益梅

摘要:企業想要生存與發展需要很多條件,尤其是人力資源,其在企業競爭當中是至關重要的。然而企業得到高素質的人才主要來源在於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市場和企業之間的聯係緊密。人力資源管理是一項長久且係統性的工程,作為企業一種特殊的投資,為企業有效地發展供給了需要的人才。但企業必須依據自己實際發展情況來搞好製度建設及製定好人才管理的規劃,執行時需注意效果,以便企業科學有效地減輕管理風險。

關鍵詞:經濟學 勞動經濟學 人力資源管理;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都飛速進步與發展,社會綜合因素以及生產條件的深刻變化,致使人力資源的社會生活地位發生了質變。七十年代後,傳統人事管理理念已經不再適用,從管理的模式、方法、內容和觀念等全方位朝人力資源管理來轉變。中國人力資源管理從八十年代到如今,正以火爆的職業需求、龐大職業群體顯示著這個領域的誘人發展前景。然而正如許多的業內人士進行的分析,我國的人力資源出現的管理形式化和表層化等問題卻致使管理的效果和理念之間在大體上表現出巨大反差。企業用勞動經濟學當中的相關理論作為理論指導,來對企業進行勞動力的優化配置,且將人力資源管理的相關活動細化、優化,來規劃企業人才發展戰略,這能使企業在市場激烈的競爭當中獲取優勢。

一、人力資源管理與勞動經濟學

1.人力資源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這個專業術語伴隨人們對“人”的深刻認識而慢漫演化得來,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英國的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近代以來,管理學家們普遍把人力資源管理概念定義為:運用科學的現代管理方法,把人力進行合理分配,和物力形成最佳搭配,重視充分利用人的主觀能動性,來實現企業與組織的目標。人力資源管理主要的任務是將人力資源進行分析規劃;在員工招聘方麵,一定要根據就業機會平等原則。此外,其任務還有員工的酬勞和津貼福利的製定。由於人力資源管理的職能是伴隨對“人”的深入認識以及各種管理思想漸漸演化而逐漸的建立起來的,因此到如今,人力資源管理的職能早已十分繁多。

2.勞動經濟學

勞動經濟學是研究勞動這個生產要素的投入經濟效益及與此相關社會經濟問題的學科。其核心是怎樣以最少活勞動的投入費用來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其中包含微觀經濟效益與宏觀經濟效益。我國勞動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是勞動力的再生產,勞動就業,勞動力宏觀管理與微觀管理,勞動力的供給及需求,勞動效率,工資以及勞動保險中的經濟問題。

二、人力資源管理中勞動經濟學的運用

現代人力資源的管理觀念裏普遍把人作為企業的核心資源,所以企業要想創造財富,並取得好的績效,需要不斷地發掘人力資源。而我國人力資源管理的起步較晚,和國際上其他國家的人力資源管理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國的企業必然會出現資源浪費以及效率低下的現象。如企業不明晰人力資源管理性質,不了解人力資源的管理方法,導致企業人力資源的管理活動僅限於形式上,優化資源配置並沒得到充分發揮。企業是利益至上,那麼要想獲得更多的利潤,就應該盡量減少成本。在一般企業裏,工人的工資是占生產成本最多的,因而要想降低企業的成本,就應合理地雇傭工人。

在勞動經濟學理論當中,將投入一個勞動力所得到的邊際費用(也就是一個工人的工資)稱之勞動力邊際費用,一般將投入一個勞動力所獲得的邊際收入稱為勞動力邊際收益產品。在企業生產短期內,由於企業不可能投入過多資本,所以資本是有限的,但勞動力投入量就未必了,它是一個變量,因此如果企業想獲取高效益,則最好的方法是改變工人的雇傭量。如果企業的勞動力邊際收益產品超過它的邊際費用,則企業就應該接著增加勞動力的使用量,那麼這將帶來更多的利潤;反之,如果因減少勞動力的使用量而獲得的費用超過了其帶來的收入損失,則企業就當投入少量勞動力使用量。

因而,如果要想使得勞動力使用量達到最佳使用狀態,則應當讓勞動力邊際收益產品和邊際費用相等。如果長期如此,則企業投入的勞動力和資本均可以控製,既可以多增加資本來置辦些機器,也可以多增加些勞動力,這就有了替代效應,即資本和勞動力的替代。企業應謹記的一點就是把勞動力和資本同時調整,而我國的企業卻並沒有對這種勞動經濟學理論好好加以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