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蒙古稀土產業高端科技人才的培養措施(1 / 3)

內蒙古稀土產業高端科技人才的培養措施

人才開發

作者:徐亞楠

摘要:論文介紹了內蒙古稀土產業的現狀,指出內蒙古稀土產業發展戰略及對高端科技人才的客觀需求,分析了內蒙古稀土科研技術及人才狀況以及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內蒙古稀土產業高端科技人才的培養措施。

關鍵詞:內蒙古 稀土產業 高端科技人才 培養

一、內蒙古稀土產業現狀

世界的稀土在中國,中國的稀土在包頭,內蒙古包頭稀土資源工業儲量約占全國的87%,占世界的62%。內蒙古稀土產業經過 50 多年的發展已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體係。內蒙古自治區有稀土企業120家以上,稀土產品品種200多個,規格多於1000個。到2010年,內蒙古稀土產業發展基本形成四大產業鏈,稀土及相關產業產值超過150億元,稀土下遊產品和深加工產品產值占總產值的70%。預計到2020年,充分發揮四大稀土產業鏈優勢,內蒙古自治區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稀土研發中心和製造中心,稀土及相關產業將成為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

二、內蒙古稀土產業發展戰略及對高端科技人才的客觀需求

內蒙古稀土產業發展戰略是在鞏固現有稀土加工產品優勢的基礎上,走聯合的道路,組建稀土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快技術創新,調整產品結構,搞好高技術應用產品的開發,追求較高的經濟效益,立足於國際市場,不斷開拓國內應用市場。

稀土產業的競爭最根本的是科技的競爭,技術創新是稀土產業發展的核心,因此內蒙古稀土產業就需要有大量的創新精神的高端科技人才,人才短缺問題是製約內蒙古稀土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能夠培養和吸引大批具有創新性的高端科技人才,製定出能夠調動高端科技人員積極性的政策,使人力資源這第一生產力加速內蒙古稀土產業的發展。

本文所闡述的高端科技人才,是指擁有專門知識和能力,在某一學科或專業領域具有較深造詣、較高威望及廣闊的國際視野,能對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較大作用的人才,能在科技創新創業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能夠利用科技創新催生具有強競爭力產業的人才。

三、內蒙古稀土科研技術及人才狀況

內蒙古的稀土產業主要集中在包頭地區。目前,包頭擁有各類稀土科研開發機構13家,科研人員約1500多人,約占全國稀土科技人員總數的1/3,是國內從事稀土科研人員最集中的地區。包頭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的科研開發機構有包頭稀土研究院、包頭五二研究所、二〇二化學研究所、包鋼冶金研究所以及數個以稀土原材料和開發為主的專業研究機構。

近年來,包頭稀土高新區通過財政扶持資金、創業基金、孵化基金、創新基金、科研貢獻獎、重點科研項目和知識產權扶持資金以及企業研發中心建設資金等多種扶持方式,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研發力量不斷增強。目前,以包頭稀土研究院和園區內各大企業為核心,建立了1個國家級、8個自治區級和20個包頭市級、高新區級稀土工程研究開發中心,專業技術人員達到1000多名;包頭稀土研究院被國家科技部批準為“稀土材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和“中蒙技術轉移中心”。目前,包頭稀土高新區成立了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究中心,麵向包頭稀土新材料和應用產品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和產業化項目的研究。

2008年10月,中國稀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包頭宣告成立,該聯盟由包鋼稀土高科等17家企業、中科院及清華大學等13家科研單位發起。該聯盟將在聯盟框架內建設相關公共創新平台和實驗研究基地,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建立公共技術共享平台;開展聯盟內外的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建立聯盟成員之間知識產權的許可和轉讓優惠製度。這是我國稀土產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及競爭能力,盡快擺脫“稀土大國、科研弱國、技術受製”尷尬局麵的重要步驟。

四、內蒙古稀土產業高端科技人才的問題分析

1.高端科技人才數量嚴重匱乏,成為內蒙古稀土產業發展的瓶頸。內蒙古稀土產業的發展需要技術的進步與創新,需要更多數量高層次的人才,但內蒙古稀土產業高端科技人才發展總體上與產業快速發展不完全適應,隊伍發展緩慢,數量嚴重匱乏,缺口比例在七至八成以上,這種短缺使內蒙古稀土產業優化升級步履維艱,盡管國外國內稀土產業發展很快,但內蒙古稀土高新技術產業所占比重一直未有令人滿意的提高。其中企業人才配置機製尚未形成,人才培養與實際需求脫節,是導致內蒙古稀土產業適用人才缺乏的原因之一。為數不多的高端科技人才在結構上也很不合理,突出表現為產業發展急需的創新型、效益型人才嚴重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