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畸形”發展的我國勞務派遣製度
派遣·外包
作者:王楠
摘要:目前,勞務派遣成為我國企業常見的新型用工方式,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然而現階段的勞務派遣在製度和實行上依然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勞務派遣機構良莠不齊、用工單位長期過度使用派遣員工、同工不同酬現象等。為了進一步規範我國勞務派遣市場,切實保障派遣員工利益,參考國外勞務派遣寶貴經驗,本文提出了幾點改進意見,包括提高勞務派遣機構門檻、明確勞務派遣適用範圍、完善派遣員工的權益保障機製以及加強對派遣員工的人力資本投資。
關鍵詞:勞務派遣 現狀 問題 對策
勞務派遣又稱勞動力租賃,是近年人力資源市場化的產物。這種用工方式最早於20世紀70年代出現在我國,90年代末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勞務派遣率先在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地區發展起來。具體說,勞務派遣涉及勞務派遣機構、被派遣勞動者及實際用工單位三方的勞動關係:勞務派遣機構與被派遣勞動者之間簽訂《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係,而後將勞動者派遣到實際用工單位從事勞動。勞務派遣最顯著的特征是勞動力雇傭與使用分離。
近幾年,無論是區域分布還是產業分布,我國勞務派遣發展速度驚人,越來越多企業中出現了以勞務派遣來代替原有標準用工方式的現象,追究其原因,發現勞務派遣有以下幾點吸引用工單位:降低用工成本;規避用工風險;便於用工管理。用工單位根據生產經營需要合理增減派員,提高用人靈活性;且涉及派遣員工的全部管理風險均由勞務派遣機構承擔,降低企業用工風險;使用權與管理權的分離,使用人單位從繁雜的勞動保障事務中解脫出來,有利於用工單位集中精力抓好生產經營。
鑒於我國現階段勞動力供過於求,這種靈活的用工方式確實為社會解決了一部分就業問題,彌合了供需缺口,並且勞務派遣作為一種非標準化用工方式,也為正規就業提供必要補充。但是現在我國的勞務派遣製度卻成為了標準化用工的“畸形”形式。
一、我國勞務派遣的現狀
1.勞務派遣機構數量多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勞務派遣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0年4月,國內從事勞務派遣業務的機構已經近三萬家,遍布大中城市。僅僅在北京這一個城市,在2009年,北京勞動局頒發了資質證書的勞務派遣機構就在300家以上,此外還有大量從事勞務派遣業務卻未登記的機構存在。可以看出,我國勞務派遣機構正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道路上。
2.派遣員工隊伍不斷擴大
前文已闡述,勞務派遣具有用工靈活、節約成本、降低風險等優點,這種“不養工而用工”的機製逐漸成為各個企業傾向的用工方式。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公有製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單位使用的派遣勞動者約有2500萬人,在一些行業標準化勞動關係甚至已經出現了“邊緣化”,取而代之的是優點突出的勞務派遣形式。勞務派遣的隊伍已然形成一個龐大的團隊,而且增長勢頭猛烈。以上海市為例,2003年派遣員工占上海各企業全部用工人數的28.3%,2006年上升至33.8%,2007年就高達了38.3%,2008年初達到39.7%,最近幾年仍然呈現上升趨勢。由此可見,派遣員工不論是絕對數上還是相對數上都在擴大,成為企業員工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支撐企業發展壯大。
3.勞務派遣製度涉及行業領域廣泛
勞務派遣涉及行業廣泛,小到家政服務,大到政府機關單位、製造業、建築業等。有統計稱,電信係統的電信、移動、聯通、網通四大集團約有員工118.3萬人,其中派遣員工居然占到48萬,占到員工總人數的40.5%;另據調查顯示,勞務派遣用工單位涉及到行業中的製造行業占到23.6%、服務業占到18.6%,二者都是派遣員工從事最多的行業,但是其所占比例優勢並不十分明顯,所以勞務派遣製度覆蓋的行業領域還是相當廣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