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職業生涯規劃的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研究(1 / 3)

基於職業生涯規劃的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研究

職業生涯

作者:江彩霞

摘要:本文通過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認為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將有利於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並從職業生涯規劃角度提出了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職業生涯規劃 大學生 就業能力

由麥可思研究院撰寫的大學生就業藍皮書《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表明:2013屆大學畢業生中,有54%的人認為目前的工作與自己的職業期待不吻合,在認為工作與職業期待不吻合的2013屆大學畢業生中,有33%的人認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有24%的人認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大學生普遍感到就業壓力大,就業難。因此,如何破解企業的用人荒,解決大學生的就業難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通過對大連市大學生畢業生就業現狀的調查,得出相應的結論和建議,旨在引起大學生、高校和企業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關注,為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為企業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工作提供參考。

一、職業生涯規劃及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

1.職業生涯規劃

所謂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在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的基礎上,個人通過對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分析、總結和測定,確定個人職業奮鬥目標,並為實現這一目標而預先進行職業生涯發展係統安排的活動和過程。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分為組織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影響職業生涯規劃的主要因素包括內在因素:氣質、性格、興趣、能力、價值觀、職業理想;外在因素:個體成長環境、社會環境。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研究主要有,職業生涯規劃的階段理論;職業生涯規劃的結構理論;其他理論等。

2.大學生就業能力

大學生就業能力是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條件、才能和力量。瑞士學者戈德斯密德把大學生順利就業並取得職業成功的五個要素歸納為:就業動機及良好的個人素質;出色的人際關係技巧;對豐富的科學知識的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銳、廣闊的視野。我國也有學者將其歸納為基礎能力、適應能力、創造能力。

3.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高校就係統地開設了“職業規劃課程”;日本大學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貫穿四年求學、求職始終,並建立了完善的指導體係和職能部門;加拿大職業生涯指導貫穿高中和大學階段;英國政府陸續頒布一係列文件,要求普通中學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和職業指導,各企業、事業單位及工廠要和學校建立廣泛的合作關係。

2007年,我國教育部製訂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2008年,教育部要求所有高校開設就業指導必修必選課。2010年6月遼寧省教育廳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通知》(遼教辦發[2010]78號),要求各高校從一年級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世界各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政府管理、企業實際聯係非常密切。而我國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雖然已開展起來,但是政府、企業和高校的對接尚在探索中,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

1.畢業大學生調查

本調查采取調查問卷的方式,調查對象為大學以上畢業生,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關於大學生在就業中的最大優勢,選取的比例依次為:能力占51%;專業占321%。就業時,用人單位最關心畢業生主要方麵依次為:綜合能力占73%;專業能力占63%;英語/計算機占37%;品德修養占29%;社會實踐占23%。就業中最困擾的問題依次為缺乏工作經驗占71%;缺乏社會關係占33%。麵對走上社會工作的壓力,最希望得到的幫助和支持依次為:盡快提高英語和專業能力占45%;知名企業與專業發展如何抉擇占35%。工作單位最看重的素質依次為人際交往能力占86%;合作意識與奉獻精神占81%;抗挫折能力58%。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最佳途徑為: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學生占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