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1 / 2)

廖錚驚訝地望著那個小夥子。此人語氣之堅決,表情之肯定,似乎他隻是宣布了聯合國剛剛作出的某個決議。而廖錚這個鄉巴佬孤陋寡聞,竟然連“科學已經過時”都不知道。

“廖女士是我們的客人。你不能這樣無理。”主席台上,博阿伊嚴肅地喝止。但這一點並不能讓廖錚平靜下來。因為他隻是要求那個小夥子不得無禮,完全不認為他講得不正確。

廖錚再看看周圍來賓的眼神。是的,幾乎所有的人都把疑惑投向她。科學?你在談科學?此時此地,你還在談科學?可笑!

於是,廖錚深深地明白了一個道理,整個世界怎麼樣並不重要,一個人此時此刻麵對的小世界是什麼樣,那才最重要不過。在這個會議廳內外,在“神聖後裔”黨構造的小天地裏,“科學”已經被莫明其妙地掃進曆史垃圾堆了。

廖錚向主持人點頭示意。默默無語,走下講台。周圍響起了一片噓聲。

接下來,全世界最偉大的學者何塞·波爾蒂略走上講台,開始今天的壓軸戲。也讓會場氣氛離開剛才那小小的風波,重新被調動起來。絕大多數都是年輕人的聽眾們,馬上將崇拜之情無限量地掏出來,和在目光中送給這個西方人。甚至,這也包括廖錚左右的來賓。他們都坐得腰背挺直,像是剛剛入學的小學生。

波爾蒂略確實也不同凡響。他今天演講的題目,叫《巴布亞語溯源》。巴布亞語自成一體,和周圍的南島語係等有很大差別。這在語言學界已是公論。而波爾蒂略講演的內容,是要“證明”巴布亞語正是“姆族人”留下的語言化石。波爾蒂略學術功底深厚,遠非前麵幾個發言人可比。考古學、語言學的專業術語滔滔不斷從他嘴裏冒出來。各國語言學家的論文、專著被他輕鬆抓來,或引證,或批駁。波爾蒂略那自信,從容,而又帶有幽默感的聲音,令廖錚十分迷惑:他在說自己的真心話嗎?以他這種學術功底,難道不清楚,這隻是信口開河嗎?

“……當然,麵對這一切如日月般明顯的證據,那些學者們仍然不會承認,偉大的姆文明就在這裏。”波爾蒂略仍然是那麼從容:“是的,他們為什麼要承認呢?他們能夠擁有今天的地位,正是建立在一係列錯誤的、被稱為‘科學’的論斷上。一旦推翻這些論斷,他們又用什麼來換取學術頭銜呢?”

像以往一樣,波爾蒂略又開始對科學界進行諷刺挖苦。

“我們西班牙人有一句諺語:蒙耳不聽者最聾。這句話正好奉送給他們,那些所謂的學者們!”

波爾蒂略步下講台時,引發了雷鳴般的掌聲。後排的巴布亞青年甚至跳起來歡呼,把紙杯、紙巾一類的小東西扔到空中。仿佛剛剛走下來的是一個搖滾歌星。

然而,所有這一切都隻是鋪墊。這場荒誕劇的最高潮才剛剛開始。隻見博阿伊走上講台,左右掃視一遍,用渾厚的男中音開始演講。那聲音富於磁性。廖錚相信,如果隻聽錄音,不看本人的話,這聲音更會有一種迷人的魅力。

“神聖後裔們,讓我們感謝這些來自世界各國的學者。他們用無可置疑的證據,證明了姆文明的存在,證明了我們是文明之母最正統的後裔。他們幫助我們夯實了信仰,堅定了信心。讓我們用熱烈掌聲,表示我們的感激之情。”

在暴雨般的掌聲中,廖錚聽到了一顆顆徘徊在自卑與自負兩個極端中的心靈在跳動。他們自認為是全人類的“文明始祖”,但這必須要被來自世界大國的“專家們”證明,心裏才踏實。

掌聲過後,博阿伊話題一轉,從一萬多年前立刻回到眼下的競選上來,開始宣示他的綱領。

“一萬多年前,文明從這裏散布到世界各地。現在,巴布亞人要再一次肩負起重擔,在這個被所謂現代化、全球化汙染的世界上,重啟文明之光。首先,我要推翻可悲的布幹維爾決議,讓它重回文明之母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