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介紹的“計算機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得到了教育部2005年高等教育專題研究項目“研究性學習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示範——探索計算機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的資助,該項目是當時唯一一個計算機專業的研究課題,現已通過驗收。
該項目直接來自國家的戰略需要。中國要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就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和具有研究能力的大學生,使他們成為服務社會的棟梁。但問題是,現在的學生缺少追求,對前途茫然,急功近利,更不要說願意作研究了。所以,擺在我們麵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誌存高遠、獻身科學的意識和追求,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獨立研究的能力。我們的目標是:培養計算機精英人才和學術大師。
我從三個方麵來闡述所做的工作。首先分析世界一流大學的人才培養情況、當代中國教育的現狀;其次討論研究性學習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性問題;最後以計算機專業學生為對象,探索整個計算機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
什麼是世界一流大學?一般認為,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卡內基—梅隆大學等眾多世界一流大學都具備10個“一流”指標:辦學理念、學科水平、師資條件、科研成果、人才質量、社會服務、物質資源、國際水平、管理水平、育人環境。
我們把這些指標分為3類:
① 可比性指標,主要指物質資源,即可以用錢去衡量的硬件指標,我們已不比任何一個國家差了。
② 進步性指標,主要包括學術水平、師資條件、科研成果、人才質量、社會服務、國際水平和管理水平。雖然我們在這方麵不斷進步,實力不斷增強,但和國外比還有一定差距。
③ 理念性指標,即大學理念、管理理念、育人理念。國外大學的辦學理念非常實際,學生要為社會服務,學生和老師了解很深入,通過教學過程去實施教學理念;國內大學雖然也講理念,但總體感覺比較空,落實到教師和學生方麵還較差,因此與一流大學還有較大差距,不具可比性。
為什麼我們的辦學理念與國外有較大差距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家對教育越來越重視,但是出現了矯枉過正的現象。如中國式的“搶逼圍”教育,“搶”指的是學那些超出孩子年齡的內容,如學齡前兒童學奧數;“逼”指的是把父母的意願強加於孩子;“圍”指的是學校和家庭無處不在約束孩子。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孩子已經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慢慢就變得沒有追求、胸無大誌、不能應對,表現出心理脆弱、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感恩等不良品質。
中國古代實行科舉製,其實就是應試教育。雖然選拔機製相對公平,但不可否認其重智力輕情商的弊端。於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素質教育被列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素質教育一時成為教育界的“寵兒”,小學、中學甚至大學都把素質教育放到了議事日程上,以為增加幾堂美術、音樂、勞動技能課程,設置一些學生社團和協會就是素質教育了。由於我們缺乏對素質教育本質的理解和實踐,素質教育很自然地延續了應試教育的“成功經驗”,學校出現了素質拓展課程和分數、綜合學積分和排名等現象,又一次用最簡單、最容易的方式“形式化”了最難以評估、最具個性的情商,難怪學生也用同樣功利的方式對待素質教育,結果可想而知。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雖然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一定作用,但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為了落實素質教育,我們在這個項目中推行理念教育,使學生的素質真正得到提高。
什麼是理念教育?理念是一個人具備的付諸行動的信念。學生沒有信念變得茫然,因此要讓他們有信念。教育是傳播和學習人類文明的成果,讓學生形成信念,想辦法複製信念。理念教育不是一堂課就能完成的,思想覺悟不是一下子就能提高的,因此它是一種可持續的、循序漸進的,從原來被動灌輸到自身內在需求的教育。理念教育是自身內涵的建設與發展,是內心主動追求自我完善,而不是別人要求自己怎麼做。這種方式是從外在到內在的過程,要讓學生立誌、肩負責任、執著追求。實施理念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隻是一種思想教育。我們需要尋找合適的載體,如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這樣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其次,把理念教育作為教學過程,融入教學的每一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