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1 / 1)

自古以來,便有三教九流之分,更是延伸了無數的行當。

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這“三百六十行”當然是一個泛指,概數。古往今來,滄海桑田,時事變遷,又何止這一句三百六十行就能夠囊括的。

“三百六十行”今天我們姑且不提,我所要說的,是遊離在“三百六十小行”、”七十二大行”之外,隱藏於牧野卻又真實存的行當,舊時俗稱“江湖外八門”,也叫“八行”。

它們分別是千門、盜門、索命門【無間門】、蘭花門、神調門、盅門、紅手絹、機關門【魯班門】。

“隔行如隔山!”其他外七門我不曾知曉,也未曾有過深交,今天我所說的就這其中的“盜門”。盜門就是人們常說的土夫子,掘地鼠,土星子,現在人們都習慣稱為“盜墓賊”。

說道盜門不由的先要簡單的介紹一下,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的墓葬發展曆史,各位看客老爺,莫要心急,咱們簡而談之,概而論之。

“墓”就是盛放屍體或殘餘的固定場所,而“葬”指的是人類將死者的屍體或殘餘按照一定的方式擺放在特定的空間場地,在中國考古學上,兩者合稱“墓葬”。

在古代,統治階級極其森嚴,人們使用大量的牲畜、活人進行殉葬,置予金銀器物,美玉良器及墓主生前喜物用以陪葬。墓葬的形式也極為講究,能享受這種待遇的,一般都是王公貴族,士大夫之流,無一例外這些人都是處於金字塔頂端的統治者。

至於金字塔底層普通的布衣老百姓,頂多也就是嘴巴銜著兩枚銅錢,一張發黃枯萎的草篦子,隨便挖個坑埋了草草的掩埋,這種嚴格來說隻能稱作墳。

隨著文化的發展,墓葬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不過按照我們盜門的行話來說,通常分為天鬥,地鬥,水鬥,坑鬥,崖鬥,火鬥等等。

自秦漢之後,盛葬之風盛行,陪葬的物品也不僅僅限於西周時的陶器、青銅器、磐鼎、編鍾和奴隸。更多的則是用陶瓷模型代替真人殉葬,陪葬的物品也趨於精美,價值不菲,甚至還會存在一些先秦之前的上古神器。

到了隋唐墓葬製度,通常都采用斜坡式的墓道方式。隧道很長,並且頂部開有天井,四壁設有壁龕,天井和壁龕的數量都與墓主的官品爵位有關。

傾斜緩坡的隧道被稱為“甬道”,甬道兩側都繪有大量精美的壁畫,這些壁畫采用特殊的材料秘製而成,在密閉的墓室環境中,能夠經曆千年而不褪色。甬道的頂部一般都繪有日月、星辰、鞍馬、明鴕、牛車、列戩、補騎儀衛等等等等。

盜門一派源遠流長,門派也是眾多紛雲,至於起源於何時,年代久遠,已經無從考證。

流傳至今,現存的門派有四,分別是摸金校尉,發丘天官,卸嶺力士和搬山道人。

正所謂“發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術,卸嶺有甲。”

卸嶺力士始於北宋末期,後來從我祖父蘇滇海遺留的手劄中記載,卸嶺力士抵抗元蒙政權遭到蒙人的追殺,門人也是朝不保夕,後來逐漸淡出中原,多活動於苗疆外蒙西北一代,近代中原北菲,馬來等地曾出現過他們的蹤跡。

搬山一門則是始於秦漢,發跡於清朝中期,多為獨來獨往,鮮與他人合作,至於是否還曾留有傳承,我也不曾知曉。

搬山道人、卸嶺力士這兩處盜門,從我祖父到我這一輩,這其中百十年間,始終未曾見過這兩門的門徒,怕是也斷了傳承。

至於摸金一門則是在北宋年間,被人毀去了摸金符,從此也銷聲匿跡。

近幾年,網絡流傳甚廣的盜墓小說,掀開了流傳千年四支盜門的神秘麵紗,我開始是嗤之以鼻,持保留意見,權當笑談,可仔細品讀之後,這其內涉及的盜門秘聞,諸多行規切語,非盜門中人,不可能說得這般詳細。

雖然我發丘一門,與其餘三支行走甚少,鮮於往來,可也世出同源。看到這裏我心中甚感欣慰,盜宗四門,行至今日凋零至此,同時也有些兔死狐悲的淒涼。

盜門傳承至今,也不知何時就會斷了傳承,自從我金盆洗手之後,每日身居簡從,發丘符印也是深埋地下,蒙了俗塵。每當回憶起那些詭異莫測的盜墓生涯來,都會為古墓中的驚險所駭然,往事如煙瀝瀝在目,提筆於此卻又感慨萬分,執筆難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