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的把握彰顯管理智慧
視點
作者:翁乾明
哲學上有三個重要概念:質、量、度。“度”,是事物保持其質的量的界限,是“質”和“量”的對立統一。儒家倡導“中庸之道”,認為“過猶不及”,強調的是“適度原則”。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即:治理大國應當像煎小魚一樣,太早翻動魚易被搗碎,太遲翻動魚易被煎糊。隻有在恰到好處的時間點上翻動,才能煎好魚。道家也強調“適度原則”,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堅持“適度原則”,是管理製勝的一大法寶。
現實中,不難發現許多高歌猛進、獨領風騷的校長,因為過於冒進而不留餘地,很快就銷聲匿跡;許多思想深邃、頗具實力的校長,因為過於保守而少有創新,也難以施展才華。而且,“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尷尬在許多學校還普遍存在。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複雜,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校長在管理哲學上存在硬傷——未能遵循“適度原則”,不善作“度”的把握。
這裏的“度”,涉及速度、強度、幅度、高度、頻度、難度、綜合度、競爭度、自由度、信任度、開放度、超前度、準確度、透明度、簡約度、流暢度、和諧度等。在任何維度上“度”的把握如果出現明顯偏差,就會嚴重影響整體工作。以某重點校為例,一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再加上單元考、期中考、期末考、模擬考,其考試“頻度”絕對太高!考後還要改卷、講評、排名、表彰,這一切都可能轉化為師生沉重的負擔。如此折騰,學生疲於奔命,教師焦頭爛額,教育支離破碎。雪上加霜的是,該校在考試“頻度”太高的基礎上,教學的“速度”、練習的“難度”、作業的“強度”、人際的“競爭度”都很大,這對於師生簡直是無盡的災難!因為,這樣做扼殺了師生發展的後勁,損害了他們身心的健康,影響了他們人格的成長,剝奪了他們生活的樂趣,從而也就失去了教育的幸福!可悲的是,該校校長仍然深陷其中而渾然不知,甚至時常以可憐的高考升學率而沾沾自喜。可見,“度”的把握,在多維度上的偏差如果疊加在一起,就會對學校的整體工作造成致命的打擊!
學校的管理,說到底就是通過對學校的人、財、物、時間、空間、信息等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管理效能的最大化。盡管矛盾錯綜複雜,但總有某個因素是製約整體工作的“瓶頸”。上一事例表明,製約該重點校發展的“瓶頸”是“時間”因素——由於該校采用了“全時空占有、全方位控製”式的管理,師生像機器一樣連軸轉。在這種情況下,校本課程開發、課程體係建立、教學方式轉變等,都隻能是聾子的耳朵、瞎子的眼睛——擺設!要擺脫此種困境,學校就要下決心打通這個“瓶頸”:嚴格控製考試的“頻度”,及時調整相關的維度;明確劃定師生自由支配的時空界限,使之變得神聖不可侵犯;讓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裏,實施簡約、靈動、輕鬆、到位的“適度教學”!隻有這樣,學校的一盤棋才能下活。
然而,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學校、同一學校的不同時期,造成“瓶頸”的因素各不相同。有的是師生的“和諧度”,有的是發展的“超前度”,有的是管理的“參與度”,有的是操作的“簡約度”,有的是評價的“準確度”,有的是上下的“信任度”,有的是溝通的“流暢度”……校長一定要準確研判、及時破解。
“度”的把握有程度上的差別。上例重點校,其實也存在師生“自由度”的問題。不難理解,“自由度”太低,就意味著“專製主義”;反之,“自由度”太高,則意味著“無政府主義”。隻有當“自由度”恰到好處,才能呈現“既有統一意誌、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局麵。可見,“度”總是存在於兩個極端之間的某個位置上(有一定範圍)。作為校長,一定要時常反思自己的管理是否“適度”。在動與靜、快與慢、虛與實、剛與柔、取與舍、寬與嚴、進與退、鬆與緊、遠與近、輕與重、上與下、恩與威、收與放、冷與熱、定量與定性、理論與實踐、目標與手段上進行恰當把握,既不能“過度”,也不能“失度”,更不能“無度”,從而謀求管理效能的“最大化”。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度”的把握考驗著校長的管理智慧。因為“度”究竟處在兩極之間的什麼位置並無一定之規,而且必定是多個“度”的把握交織在一起。高明的校長總能審時度勢、綜合評估、發現關鍵,從而主動捕捉時機、抓住火候、把握分寸、突破“瓶頸”,謀求學校又好又快發展。校長要能善用“適度原則”,就應當勤於學習、敏於觀察、精於思考、善於實踐、勇於創新。
(作者係教育部福建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