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條道路不足1000米的地方,一場更大規模的展示活動正在上演。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課堂上書聲琅琅,詩意盎然。讓人驚歎不已的是,這是顧雲良老師在上高三數列專題複習課……
難怪課後一位姓張的同學說:“這節課,我理清了數列的概念,學會了用基本量來處理兩個特殊數列,但我更享受著顧老師通過數列這個知識點做載體,給我們帶來了數學的美麗,讓我們體會數學的魅力。”
這是張家港市特級教師工作室“通識學科”團隊的兩位老師,在第三屆蘇派名師課堂教學思想研討會上的兩節展示課。何為“通識”?就是把各種學科集合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包含了多門學科優秀教師的團隊,“通識學科”的領銜人是特級教師蔡明。如何讓不同學科的教師在同一個團隊裏成長,蔡明選擇了“生態課堂”,用先進的課堂思想整合團隊理念,給學科老師適合的發展平台,用機製激勵他們成長,“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帶出一個優秀的教師群體來”,領銜人蔡明有這個自信。
而事實也證明了他的自信,通識特級教師工作室成立兩年來,先後產生了特級教師1名,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1人,蘇州市名教師3人,蘇州市學科帶頭人1名,蘇州市勞模1人。工作室成員發表文章100餘篇,領銜人及成員赴全國各地做學術報告40餘場。
毫無疑問,特級教師工作室是把區域內最優秀的教師聚集在一起,形成教師發展共同體,在學科特級教師的引領下,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反思教學實踐,探索教育、教學的改進之道,促進更多的教師成長為名師。張家港市特級教師工作室也發揮著這樣的作用,在工作室成立的近兩年時間裏,培養了3名特級教師、15名蘇州市學科帶頭人和名教師,95%以上的工作室成員在教育實踐與研究方麵實現了“晉級”。簡單的數據似乎能夠說明,特級教師工作室的這種“導師引領、量身發展、群體促進”的工作機製,對優秀教師的成長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而這種優秀群體的輻射作用可能還不止於此,為更多的教師和學校提供優質教育資源,對於特級教師工作室來說,意義尤為重要。2012年3月,蔡明團隊的“生態課堂”走進了張家港市錦豐中學——一所新市民子女占50%多的農村初中,包括特級教師在內的不同層次的骨幹教師走進課堂,為來自全市的幾百名農村教師展示課堂,並開展廣泛的“開放式課堂研討”,活動不僅推動了這所農村中學的課堂教學改革,也為更多的青年教師提供了課堂引領。
像這樣的“行走”,已經成為蔡明團隊的常態,近年來,他們集中組織了近20次大型活動、50多場講座,“生態課堂”已經成為“耳熟能詳”的教學模式,走進更多的課堂。正如蔡明老師所說的,特級教師工作室最有價值的地方不僅在於發展了名師,帶出了“高徒”,讓高徒成為了“名師”,更在於通過一帶多的“核聚變”的方式加速大量的一線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區域課堂教學水平的提升,生態課堂的教學模式,無疑是“核聚變”的能量源。
優秀的教師群體有強大的內生性,這不僅表現在群體數量上具有強大的擴張性,而且,在良好的教育文化的滋養下,其品質提升的速度也是驚人的。亞裏士多德說過,隻有深埋在土地裏的橡樹種子長成橡樹時,我們才能發現它的本質。特級教師工作室在培養更多的優秀教師的同時,自身的成長也同樣重要,在這一點上,我們給它的定位不是“種子”,而是巨大的“橡樹”,甚至是橡樹林,要成為影響整個區域“教育氣候”的重要的學術因子。因此,特級教師工作室一方麵是出教育思想的地方,讓教師不斷向上“摸高”,走向高端;另一方麵,也肩負著構築區域教育的高原平台的使命,引領更多的教師發展,進而推進區域教育的整體提升。張家港市特級教師工作室在各學科團隊的努力下,積極探索學科教學模式,為更多的教師、更多的課堂提供了科學的、適合的教學範式,從而逐漸形成了整個張家港市基礎教育“風調雨順”的教育氣候。
三、機製成就最好的教育
對於張家港來說,建設特級教師工作室,不單是為了培養一些優秀教師或是教師群體,其更大的意義在於它是張家港市“成就最好的教育”教育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環節。張家港市教育局局長邵建華對特級教師工作室提出了三項基本任務:一是要培養專家型教師,二是要生發本土教育思想,三是要引領教育實踐。實質上,這也是優秀教育的基本支撐點,而作為以名師領銜的工作室,能否擔此大任?
要讓特級教師工作室有高效的“產出”,能出教學名師、出教育思想、出教學模式,成為區域教育的“高地”,保持創造的活力,必須有科學、合理的機製保證其自身的優秀,並高效運行。張家港市特級教師工作室成立之初,就建立了三種工作機製:
集約化管理機製。張家港市特級教師工作室不是鬆散型組織,而是有統一管理、有嚴格的工作製度、有穩定的經費保障和考核機製的緊密型組織。領銜人負責製,工作室在市教育人才服務中心的統一管理下,實施領銜人負責製,根據領銜人任職資格,在全市範圍內選拔領銜人;領銜人在工作室管理章程下開展工作,建設學科團隊,學科團隊成員經過自主申報並經工作室考核合格,加入學科團隊,並與領銜人簽訂培養協議,明確權利和義務。年度考核機製,工作室實行三級考核。第一級是成員自我評價,每學期成員進行自我發展評價考核,從教育實踐、教育研究和學科發展等三個方麵進行自我成長規劃和總結;第二級是學科團隊內部考核,由領銜人對成員的發展進行年度考核;第三級是工作室考核,由工作室對學科團隊發展進行年度發展綜合考核。有效的集約化管理,使工作室成為“有形”的教師發展團隊,成為教師工作的一部分,不僅設置了明確的團隊“門檻”,也為每個團隊和成員套上了激勵進步的“緊箍咒”,促進團隊的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