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0年不愈的傷口(1 / 1)

主編 南香紅

3月30日,在浙江金華,我看到了70年潰爛不愈的傷口。

這傷口讓人不敢直視,逼人倒退,但又讓人不能無視地轉過身去。

世界上大概再也找不出糜爛這麼久的傷口了,1941至1943年間,沿中國的鐵路浙贛線,日軍秘密使用了鼠疫、炭疽、霍亂、傷寒、副傷寒等細菌武器進行攻擊,而對老百姓來說,隻知道“自從日本鬼子來過之後,腳就開始爛起來”。中國對日細菌戰訴訟原告團團長王選組織起寧波大學的學生,用十年的時間,跑遍浙江省,畫出了一張爛腳病的地圖,集中在浙江金華、衢州、麗水等地區有900個爛腳病人,他們的腳和腿大都在幾歲時開始爛,直到八、九十歲的現在。戰後70年,無論是加害國日本,還是受害國中國,都沒有人來撫平這戰爭的創傷。這傷口,就這樣鮮血淋漓地裸露著,直到這些風燭殘年的人,一個個地死去。

希望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973創傷與組織再生項目首席科學家付小兵和上海瑞金醫院、上海第九人民醫院、上海武警總醫院、上海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浦南醫院等中國第一流的創傷修複專家的行動,這些至今還帶著戰爭創傷的老人受到了關注。國家創傷、燒傷修複專業元老、83歲的肖玉瑞教授撫摸著李仲明長了2寸多長的毛的腿說:“戰爭結束70年了,我們都可以把人送上太空了,如果還抹不平這身體和心靈的創傷,就太說不過去了!”

李仲明因為帶著一雙很臭的爛腿,終身未娶,終身獨居,已經基本喪失了和人交流的能力。盡管中國最好的創傷專家們找到了最佳的方案,並用可穿戴的穀歌眼鏡遠程醫療,解決了爛腳老人赴上海治病的難題,但社會機製的板結讓難題一個又一個地冒出來。最弱勢的群體,最貧困的人,隨時都會熄滅的生命,向社會提出了尖銳而迫切的需求:特殊的民政醫療政策和快速暢通的公益慈善救助。麵對這個群體,媒體呼籲多年,政府的相關部門仍遲遲不見有所行動;已有的農村醫保盡顯其僵化呆滯和不盡人情,轉院、異地就醫、報銷等等如一道道的山梁,等著這些爛腳老人翻越;國字頭的慈善基金尾大不掉,行動遲緩,半年過去了,曾經做過承諾的沒有一家進行實質性的介入;社會的關愛、資助雖然有所行動,但遠遠沒有彙成力量。

人體對待久久不愈的傷口會自然產生一種自我保護——肌肉組織的纖維化,板結、變硬,阻止進一步的失血而導致的死亡,但其惡果是傷口永不愈合。正如這70年不愈的傷口,社會的板結使社會沒有活力和能量來解決其成員所麵臨的問題,社會成員不能組織起來,不能以利他的目標而醫治社會的創傷。不隻是因為日軍的細菌戰的殘酷,不隻是炭疽菌的不死不滅,更主要的是戰爭留下的創傷經年無人關心,社會沒有自組織起來療治傷口,在中國GDP排前位的富省,900個高齡的爛腳病人——不,沒有人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活在世上,就這麼爛著。這裏必然要提及本期雜誌的專題,中國掙紮成長著的公益環保組織。我們這個社會的環境病太久太沉重,以至於我們如今沒有了新鮮的空氣,沒有了潔淨的水,沒有了安全的食品。這是一些覺醒了並行動的人,這是一些社會沉屙軀體上的良性細胞組織,限定的穹頂就隻有這麼一點點高,但這些良性的細胞組織在左衝右突,尋找薄弱的環節撐開一片天。遺留到今天的戰爭創傷也罷,環境的窘迫現實也罷,情理皆同。讓這些良性的細胞存活並生長繁殖,是醫治創傷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