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的雜誌中看到了《籌資官背後的中國捐贈生態》的係列報道,文中介紹了來自多個基金會的籌資大咖的籌資經驗和故事,讓讀者們能夠了解到做基金會的籌資官員的經驗與經曆,特別的好。作為《中國財富》的忠實讀者,想跟廣大讀者們分享一下觀後感和一點點小思考。
籌資官員是基於什麼去做籌資?在籌資大咖們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籌資官員們的背後都是有依托的載體的,他們不是憑空去做籌資的,那麼,他們依托的是什麼?是一個好的機構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有不同的項目,那麼針對不同的資助人,籌資官員可以拿不同的項目去籌資;是一個好的項目,在這個項目中有完整的管理體係,資助人能夠清晰地看到項目帶給受助人群的改變;是一個新開發的籌資渠道,基於新媒體和互聯網時代下的新的籌資渠道可以有效地拓寬資助人的來源;是一個幫助特定群體的理念,能夠打動資助人的除了理性的項目設計之外還需要感性的觸動。
籌資官可複製的是什麼?是這些經驗背後的工作方法,這些經驗都不是能夠去生搬硬套和照單全用的,而是需要去深入思考, 洞察和分析自己機構的困難和問題,甄別機構籌資的優勢和劣勢,集中力量強化優勢,均衡分工改善劣勢,才能做出好的籌資。舉些例子,比如:
通過建立和完善籌資工作機製,有效加強籌資工作的內部管理,無論是全員籌資還是籌資負責人責任績效製,都需要機構加強內部的運營管理。每一次籌資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各個部門的配合和聯動,項目的設計、執行、監管、評估,對外的傳播,財務的透明,都需要各方麵信息的及時互通。而這些工作都將為籌資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
通過做好捐贈人關係管理,有效提高二次捐贈人數,因為撬動一次捐贈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需要向資助人多次地溝通,一次次地去修改籌資方案,直到達到雙方滿意,達成資助合作,然而在此基礎之上撬動的二次捐贈的溝通成本會降低很多,成功率也會高很多。
通過開拓籌資渠道做好多渠道籌資的管理和運營,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在今年春節的時候我們也看到了很多基金會通過微信紅包、通過支付寶等互聯網平台做公益項目的籌資,這是一種創新的思路,利用好這些平台和創新的方法,也將是籌資工作的一項利好。
我本職工作是做公益慈善行業的招聘及谘詢顧問,從公益慈善行業的人才市場需求來看,對籌資官員的需求是很大的。那麼從從業人員的現況來看,從業人數少、工作經驗少、專業的籌資官員的挖掘和培養都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作為讀者,我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裏,在《中國財富》的雜誌中能看到更多的與籌資相關的專題報道,比如從籌資的細分領域更加深入地談談籌資官員的工作內容、工作方法、籌資與項目設計、籌資與對外傳播、籌資與機構內控、如何向企業籌資、如何向基金會籌資、如何向社會大眾籌資等等,將這些內容和故事呈現出來,從而真正看到中國的捐贈生態的現狀,以及通過媒體進行倡導,逐步建立其更加良好的國人捐贈生態圈。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