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回來後的第一個周末,我的微信朋友圈被一知名媒體人和她的環保視頻刷屏了。最開始,是視頻紅得發紫,沒多久,一個名叫馬軍的男人也跟著火了。
馬軍,資深環保人,上述環保視頻裏邊提到的可以實時監測空氣質量的手機APP“汙染地圖”就是出自他的手中。但要說馬軍現在才火,似乎又不太對,因為他早就因為“汙染地圖”紅了,當時江湖上送他“環保鬥士”的稱號。但經過媒體大半個月的狂轟濫炸,3月份,馬軍還是被更多喜歡看熱鬧的普通市民所關注。
大家可能都知道,他是“汙染地圖”的繪製者;也可能了解到,他是“環保鬥士”;但他的早年從業經曆卻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記者。
更有意思的是,我在過去的一個月裏,因為要操作本期雜誌的環保選題,查閱了過去20多年中國民間環保組織發展的資料,竟然發現許多環保人都是記者出身。
那種感覺,用我們一位編輯的話來說就是:從未覺得記者如此“流弊”,直到我采訪了環保NGO!
在這些人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馬軍了。馬軍是北京人,1992年畢業於北京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新聞係。畢業後,他進入了《南華早報》,擔任駐京記者。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裏,他走遍了中國大部分省份,看到了各種嚴重的環境問題,湖泊消失、濕地消失、河流幹涸,“眼前的一幕幕都讓他痛心疾首”。
1999年,馬軍將多年的經曆、調查和研究寫成《中國水危機》一書。這本書後來在國外引起很大的反響,但在當時,它沒能出版。也是因為這本書,馬軍跳槽到一家環境谘詢公司工作。2006年,馬軍再次辭職,成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成為一名全職環保人,先後開發出“水汙染地圖”、“空氣汙染地圖”和“汙染地圖”APP等產品。
民間環保組織“自然大學”創辦人馮永鋒同樣是記者出身,跟馬軍不同的是,他現在還在采編一線工作。現在還在《光明日報》工作。1998年,馮永鋒進入光明日報社,作為一名“寫環保”的記者開始關注環保領域。2006年底,他依托各地民間環保組織舉辦“自然大學”,後來常常被稱為“馮校長”。
除了馬軍和馮永鋒外,“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創始人廖曉義、“綠家園誌願者”創辦者汪永晨,都是記者出身。
但最厲害的要數劉德天,這個《盤錦日報》的記者在1991年花了37塊6毛錢的會務費,創辦了遼寧盤錦黑嘴鷗保護協會,20多年來自費保護瀕危鳥類黑嘴鷗。成立環保協會保護瀕危動物,這在環保界中算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即便是堅持了20多年,似乎也很難引起太多的關注。
不過在2003年,清華大學NGO研究所所長王名實地調研後,認為遼寧盤錦黑嘴鷗保護協會是我國第一家生態保護NGO,劉德天成了成立民間環保NGO的第一人。這一下,劉德天在環保界的地位瞬間提升好幾個檔次。
從他們的身上,能夠發現許多相似的經曆。首先,他們都在媒體或者曾在媒體任職,大部分是跑環保線,長期的從業經曆讓他們比別人更早關注到環境問題;其次,媒體是個很好的傳播平台,考慮到當年互聯網還沒大規模普及,記者能夠掌握很大的話語權;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許多記者都擁有推動實現公民社會的熱情,他們希望通過行動來改變社會存在的現實問題。
我想,這大概就是為什麼環保圈內會有如此多記者身影的原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