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錦雄博士:濟人利物 情繫社會
封麵人物
作者:汪建華
【人物簡介】
鄧錦雄博士,圓玄學院副主席、廣東省花都區政協委員、擔任過廣東省英德市政協委員、廣東省博羅政協委員、廣州市榮譽市民。現任香港玉器商會主席、港九玉器工商聯會名譽會長、珠寶界業餘哥爾夫球會名譽會長、湖北省海外聯誼會常務委員、廣東省見義勇為基金會榮譽副理事長、香港中國西部研究與發展促進會會長、仁濟醫院第三十八屆董事局主席、仁愛堂第三十二屆董事局副主席、香港道教聯合會副主席、荃灣足球隊主席、荃灣東分區主席、仁濟醫院董之英紀念中學校監、福建師範大學榮譽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顧問,等多項社會職務。2012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予榮譽勳章(MH),以表揚他對社會熱心服務和公益不遺餘力。座右銘:多看少買,多磨少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理。
他是香港玉器商會主席,在玉器行業奮鬥逾五十年,早已成為商界翹楚,但他不安於一隅,仍孜孜求索。在經營玉器的同時,他一直不遺餘力地推廣廣東道玉器街,讓更多的市民和遊客了解玉、認識玉、鑒賞玉,並大力從事公益慈善事業,做出了諸多貢獻,受到社會高度評價——他就是鄧錦雄博士。
鄧博士如今擔任40多個公職,多年來,他積極服務民眾,回饋社會,一直保持著處變不驚、澹泊名利的心態。
“我希望更多的人有書讀”這是鄧博士心底最樸實的願望。一直以來,關注教育的他總是慷慨解囊,在貧困地區捐資助學。他的善行義舉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關注。2009年,更是榮膺“盛世華人2009”暨國際美洲大學榮譽博士,譽滿寰中。
了解鄧博士的人都知道,他有著玉一般的品德,無論處於任何階段都能從容自若,既經得起人生輝煌時的一帆風順,也挺得住逆境時的驚濤駭浪,真正做到“達則兼濟天下”。
慧眼識璞玉,玉如其人
悠悠中華史,上下五千年。自古就有“寶劍贈英雄、美玉送佳人”的優良傳統。中國又是禮儀之邦,崇尚“禮尚往來”,現今,越來越多的人將饋贈玉器作為逢年過節的禮品首選,而如何挑選玉、鑒賞玉則成為一種文化、一種時尚。
鄧博士祖籍廣州,先輩都是在廣州經營玉石生意,唯他先父不滿家族事業恪守一方,早年來到香港玉石市場,當時他年僅十歲,隨父舉家移居香港。耳濡目染之下,自幼對玉石產生了濃厚興趣,自言對玉石有著一份感情。十幾歲時的一次機遇,讓他應證了對玉的感應能力。當年他憑直覺用三十元買了一塊十多公斤的石頭,石頭外表毫不起眼,連其父都對此不屑一顧,但半年後,從這塊石頭上找到了一小點綠色。這足以讓年輕的他欣喜不已。雖然這樣的事件極具偶然性,但卻堅定了他走玉器貿易這條道路的信心。
鄧博士入行不久便慧眼識玉,其對玉的感情亦可見一斑。雖多年來經曆風雨無數,但其卻愈戰愈勇。“玉石行業與經濟有關,是最快受經濟危機影響的行業之一。”鄧博士說:“如今,饋送傳統玉器早已是一種文化,不僅小朋友出世時人們喜愛贈送玉器,就連長者做壽時亦可饋贈。”
經營玉器行業愈半個世紀,鄧博士對玉有著深厚的感情。他看玉、買玉、賞玉,盡多數精力研究玉。“經營玉器一般都是家族生意。”談起他心愛的玉器,他娓娓道來:“玉器都有衡量指標,鑒定證書是玉器的保障,如果是天然翡翠,則在鑒定證書上均會詳細標明,這也是證明玉器價值的憑證。而在購買玉器時,應該多看、多接觸,看其光澤度,特別是普通人購買價值高的玉器時,一定要看其有沒有認可證書。”
俗話說:“人養玉、玉養人。”對此,鄧博士如是解釋:“隨身佩戴玉器,玉會吸收人體的能量,這樣就會越來越有光澤,同時,玉亦會給予人一定的信心,會保護你。”
雖然,鄧博士是玉器世家的第五代傳人,但他今時今日的成就和地位,卻並非全賴父輩的庇蔭,而是取決其本身不懈努力,一直以來,他恪守誠信原則及用心經營,踏入致勝之道。總結多年來的經驗,他認為第一要敢於創新,除了要參考傳統的玉石設計外,還要與時並進,加入新元素。而且每件玉石都有獨特的色彩與紋理,要利用其天然色澤進行雕琢,方不致浪費一件好玉料。第二是誠懇信實。隻有貨真價實,才可獲得客戶的信賴,建立長遠穩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