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運福:君子以自強不息
人物專訪
作者:廖群嚴 丁曉泉
【人物簡介】
陳運福先生,香港原居民,新界華僑聯會榮譽會長、大埔船灣聯村村公所榮譽會長、大埔少年警訊名譽會長、大埔船灣廟宇委員會榮譽會長,曾任大埔船灣散頭角村村代表及多次幫助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大埔分院籌款等公益事蹟,還榮獲特區政府頒授嘉許獎。
生活,對於誰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陳運福先生看來也是如此,他成長在日本佔領香港的非常時期,年幼喪父,母親多病,僅六歲則開始放牛維生,後又漂洋過海,赴英國謀生……
當一切坎坷如風歸去,他澹然地麵對生活,以一顆包容、感恩的人,幫助那些與他同樣遭遇著生活困境的人,力所能及地回饋著社會,希望以己之力,為身邊的人帶去一絲觸及心窩的溫暖,一抹發自內心的笑容。
童年生活 苦澀而淒慘
人的命運,總是打上深深的時代烙印,與命運抗爭的陳運福先生也不例外,出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香港,經曆了那段兵荒馬亂、雞犬不寧的日治時期,從而生活中浸染了許多淒苦的因素。
陳運福先生祖籍深圳寶安,其祖先於三百多年前遷至香港,後一直定居於此。“我的祖輩一直生活於新界大埔,父親是一位漁民,不捕魚時期便種田維生。”這種自給自足的生活雖說不富裕,但卻相對安定、平和,然而時局轉變,使這個家庭蒙上不幸的陰影。1941年12月,日軍攻破英國防線,香港淪陷,開始了長達三年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香港的日治時期,香港人生活得毫無尊嚴、人權,是一段包括陳運福先生在內的許多香港人不想回憶起的曆史。當時的香港,經常有市民餓死,甚至盛傳人吃人事件,街上常有皮包骨的棄屍;另一方麵,日軍濫殺無辜,可以在街上任意殺人,也可以隨意於街上捕捉男丁做苦工勞役,因此許多港人被迫離港。這時,不幸也光顧了生活在新界的陳運福先生一家,“日本佔領香港時,我隻有四歲,六歲時父親外出被日軍打死,使一家人的生活落入更艱難的困境。後來,媽媽身患重疾,無力一個人養活我、哥哥、姐姐及妹妹四人。”因年幼多病,又缺乏營養,陳運福先生的妹妹在父親去世不久後亦追隨而去,這樣的變故使得本已瀕臨破碎的家庭,又增添一份悲傷和絕望。
雖然生活的步伐艱難,但生活仍然需要繼續。因為沒有錢維持最基本的生活,哥哥出門種田,年僅八歲的陳運福也開始幫人看牛、播種,年齡再大一點,大概十二歲的時候,便開始幫別人耕田、挑糞等,各種繁重的農活遠遠超出了他的體力及年齡,但他不在乎,隻要能賺取微薄的收入,不被餓死街頭,就咬著牙、硬著頭皮去做。“我們那時從來不敢辭工,因為一辭工就沒辦法生活了,不像現在可以得到社會上各種的接濟與福利,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去爭取和打拚。”
苦的日子,慢慢地捱,陳運福先生堅持著、抗爭著,相信一切都會過去的……
頑強拚搏 終得美好生活
十多歲時,陳運福先生曾被姨媽接過去生活,一邊照顧姨夫起居,一邊上學。“每天回來就做各種家務,服伺姨夫。”但由於畢竟不是自己的家,看到姨媽一家齊樂融融的樣子,他的心裏很不是滋味,便要求出去打工養活自己。於是,小學還未畢業的他,便闖進了社會。
最開始,他在表哥的店裏幫手,每天做著學徒的細碎工作,“天一亮便要早起去買菜煮湯,夜晚還要幫師傅們準備好洗澡水。”如此種種,他盡力盡責地做著份內的事,與師傅們相處愉快。一段時間內,他的勤快、誠實、靈活以及對客戶的尊重,被表哥提拔為店麵售貨員,“這樣一來,每天就不用那麽辛苦了,能拿到三十多元一個月。”生活慢慢有了起色,陳運福先生也越來越有信心地融入緊張而充實的每天。同時,他那勤快聰明的生意頭腦,也被行業內的人口口相傳,最後還為他提供了一份五十塊錢月薪的工作。“三年後,待積累一定的資金,我便出來自己做生意,縫製衣服出售,並成了家。”
隨後,一個偶然的機會,陳運福先生隨鄉親來到英國謀生,專做廚房工作。眾所周知的是,廚房工作十分繁重,既髒又累,幸好他太太一直默默地支持他,兩人並肩作戰,在困難的時候給他安慰,也讓他明白,為了以後,無論如何也要堅守。如此一來,多年積累讓他攢足了第一桶金。隨著孩子的出世,他便思考擁有更加穩定的生活,想購入一間店鋪,但困於資金不夠而發愁。這時,一位外國友人提醒他,“不夠不要緊,可以先供著。”於是,他便擁有了第一家店鋪,經營快餐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