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臉之王勒夫
戰術
兩年前歐洲杯半決賽之前,勒夫意氣風發。德國隊豪取4連勝,勒夫可謂用兵如神,重用的戈麥斯前2場包辦3球。對陣希臘一戰,他突然更換3名首發,頂替戈麥斯和穆勒的克洛澤和羅伊斯各入1球。麵對克星意大利,勒夫再度出人意料地更換3名首發,即戈麥斯、波多爾斯基和克羅斯取代克洛澤、許爾勒和羅伊斯,卻未針對性布防意大利中場核心皮爾洛。1比2的賽果看似惜敗,實質卻是勒夫的戰術性完敗。
那一天是2012年6月28日,也是勒夫從“準神”瞬間變成“過街老鼠”的日子。自那之後,黑勒夫成了媒體和網絡潮流,他此前的一切功績都像粉筆字一樣被抹去,之後的事態也一直跟勒夫過不去。歐洲杯後首戰,德國隊就在法蘭克福1比3慘敗給阿根廷。世預賽開局3連勝,看似順利,偏偏在客場6比1重創愛爾蘭後4天,勒家軍又在首都柏林遭遇奇恥大辱:在4比0領先的情況下,最後半小時被瑞典亂棍打暈,補時第3分鍾被扳平4比4!
媒體和網絡再次炸開了鍋,指責、抨擊、恥笑此起彼伏,黑勒夫的浪潮達到頂峰。德國隊中,自我懷疑的情緒似乎在蔓延,從勒夫到球員無一幸免。無論怎樣調整,德國隊總是隔三差五就會門戶大開,2012-13賽季末的美國之行2場丟了7球,世界杯賽季首戰被南美弱旅巴拉圭半場灌了3個,到了世預賽收官戰被瑞典再進3個。防守不力顯然不是球員能力問題,於是矛頭無一例外地指向勒夫。當老帥海因克斯在拜仁功成身退,勒夫下課的呼聲也達到高潮,讓人誤以為德國隊折戟於世預賽,但事實卻是德國輕鬆出線,且10戰狂入36球,為歐洲區最強火力。當德國足協又一次提前與勒夫續約到下屆大賽,當勒夫在出征巴西前放出即便奪冠也不會急流勇退的豪言,反而讓勒黑們又多了一份叫罵的資本。
很多人幼稚地認為,勒夫已經誤入歧途,但他們卻忽視了一個重要事實:4年前在南非踢出美麗足球的那支德國隊,主帥也是勒夫。勒夫顯然不會忘記那種足球是怎麼踢出來的,通過7比1屠殺巴西,他成功地將這段被人故意遺忘的記憶喚醒。
用兵
勒夫全然不顧外界起哄,小組賽階段堅決不過度使用已36歲的克洛澤,僅讓其替補登場2次,總時間不足90分鍾。而且“K神”初次登場就立竿見影,首次觸球便扳平加納。與美國的小組賽末輪,德國無需拚命,於是勒夫讓波多爾斯基首發。不過波爾蒂浪費了這次機會,熱身賽表現出色的他便無緣在淘汰賽中登場。
與阿爾及利亞鏖戰120分鍾,勒夫雪藏克洛澤,中場休息後亮出另一張王牌許爾勒。正是切爾西邊鋒加時賽製造2球,令發揮不佳的德國隊“爬”進八強。最後3場大戰,養精蓄銳的克洛澤連續首發。前2場勒夫見好就收,隻讓“K神”踢了69和58分鍾。於是到了決賽,體能儲備理想的克洛澤出場時間達到本屆最長的88分鍾。而正是替下克洛澤的格策,在加時賽接許爾勒傳中,拿下冠軍。
本屆德國隊7戰18球,替補貢獻5球外加1次助攻,其中6次替補登場的許爾勒斬獲3球1助,堪稱大賽“最佳第12人”。替補能交出如此出色的成績單,跟此前幾次大賽形成鮮明反差。勒夫擁有清晰的用人思路,對弟子技術特點和體能狀況掌握透徹,這既是平時辛勤工作的成果,也是吸取經驗教訓後的自我完善。
勒夫對主力雙後腰施魏因斯泰格和赫迪拉的使用也是如此。1/4決賽前,過去一季飽受傷病困擾的兩人輪流首發,不斷調整狀態的同時又不會過度消耗體能。到了對陣法國和巴西,拉姆回歸防線,這對中場老搭檔也成功迎來狀態爆發。盡管赫迪拉因傷缺陣決賽,但勒夫沉著應對,特別是在克拉默也無法堅持的情況下,他果斷換上許爾勒,將厄齊爾移到中路,在攻守兩端都成功地扭轉了不利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