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打臉之王勒夫(2 / 2)

戰略

飛往巴西前的最後一場熱身賽,勒夫第一次祭出四中衛防線+穆勒擔任“假中鋒”的433陣型,而這也是世界杯開始後所使用的新陣。然而,這場對亞美尼亞的6比1大捷,非但沒有為勒夫減壓,反而成了無鋒戰術反對者的又一有力理據。因為在克洛澤67分鍾入替穆勒之前,場上比分隻是1比0,而之後德國火力全開,一口氣攻入5球,克洛澤的中鋒技術和支點作用效果顯著。

實際上,這是人們對無鋒概念的理解太過狹隘所致。早在上屆世界杯後,德國隊便出現無鋒傾向。克洛澤雖名為中鋒,實質經常後撤到中線附近策應,分擔組織者的責任。這種踢法後來也在德甲盛行,後來入選了國家隊的克魯澤,過去兩季在弗賴堡和門興所扮演的角色便是如此。對陣法國的1/4決賽,擔任首發中鋒的克洛澤經常在距離對方球門約35米處活動,反而右翼的穆勒更接近對方禁區,這恰是所謂“有鋒陣”的反例。有鋒或無鋒,絕非是否派上中鋒球員那麼簡單,而要看具體的戰術演繹和局麵需要。後來對陣巴西和阿根廷,克洛澤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鋒。而小組賽期間,“假9號”穆勒則出色地演繹了中鋒角色。

與亞美尼亞賽後,媒體還未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四中衛防線的討論上,畢竟杜爾姆和赫韋德斯誰會成為主力仍無定論,而博阿滕踢右閘是兩年前歐洲杯的老套路,何況羅伊斯在比賽中遭遇重傷。

這套打法也是主觀和客觀相結合的產物。炎熱的天氣、28天7賽的強度,以及大部分主力的體能和健康狀況不佳,迫使勒夫“田忌賽馬”,用較低的消耗完成前半階段的比賽,而433無鋒慢陣是無奈但理想的選擇。如果4231或4141是“上馬”,那麼433則是“中馬”。憑借運氣和果斷的換人,勒夫派出“中馬”率隊從小組頭名出線,接著又加時淘汰阿爾及利亞,可以等到1/4決賽才派出“上馬”,先用4231悶死法國,接著又變陣4141屠殺巴西。

氣質

過去幾屆大賽,克林斯曼和勒夫的球隊總是折戟於決賽或半決賽,不少人將此歸結為德國隊經過多種族融合後已無昔日氣質,勒黑們當然也會將這筆賬算在看似文弱、不夠霸氣的勒夫身上,何況他總是重視球隊紀律,從來不歡迎刺頭。但這屆大賽,無論落後抑或膠著,德國球員都不會出現自我懷疑的情緒,領先也能保持淡定,不會忘乎所以。

氣質聽上去很抽象,具體可歸結為兩點:成功經驗的積累,體能的支持。經曆三亞與三冠賽季的錘煉,一眾拜仁國腳已見慣大場麵,練就大神經和大心髒,並將這種冠軍氣質注入國家隊。《踢球者》雜誌 將決賽最佳球員頭銜授予博阿滕,並亮出完美的1分。而一年前那場歐冠決賽以及2009年U21歐青賽決賽,這位加納與德國混血兒同樣是後防線上發揮最穩健、最淡定的一個,有力反駁了移民增多導致德國足球氣質下降的謬論。

令人更為印象深刻的是勒夫在決賽中麵對一度相當被動的局麵,他始終保持冷靜,避免自己的肢體語言與情緒影響場上球員。他仔細地觀察著場上的一舉一動,並作出了2次決定冠軍歸屬的換人。

自克林斯曼入主並帶來美國體能訓練團隊,德國隊在體能訓練方法上重返世界領先行列。克林斯曼離開後,勒夫仍堅定不移地將體能訓練擺在重要位置。沒有體能支持,再強的意誌也無從發揮。決賽中,血染賽場的隊副施魏因斯泰格跑了多達15338米,比梅西多跑了一半。穆勒、克羅斯等人的跑動距離也在13公裏以上,而阿根廷隻有4人能跑這麼多。這就證明,四星德國除了能踢得漂亮,還能跑得多,更能咬牙,就像他們的前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