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絲綢之路上的龐貝(1 / 3)

絲綢之路上的龐貝

看點

作者:王博圖 祁小山

尼雅遺址的文明,是一種特殊的絲綢之路文化現象,它吸收了多樣的進步文化,顯現著古河流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相互的撞擊,出現了新疆沙漠綠洲的文明,它是一種了不起的文明。

1901年英國人奧裏爾·斯坦因第一次來到亞洲腹地,在和田一帶進行考古調查,聽說尼雅河下遊沙漠深處有一座古城,老鄉們談的很神秘,在那兒出土了許多的文字小木板,上麵的文字誰都不認識。當他來到尼雅河上的小村子,見到老鄉手上的文字小木板時,他預感到這是一個驚人的世界。

經過幾天的沙漠苦行,斯坦因終於見到了古代的居址廢墟。當天他把營地紮在佛塔的附近,天明開始搜尋有文字的木板,在NI(為斯坦因的編號,中日聯合調查隊編號是93A17)小台麵上撿到3件小木板,在一間小房子裏麵發現了85件小木板。斯坦因盜掘了不少的小木板,帶走了精美的木雕物品,也拍下了不少的居住遺址照片,將一個裸露的夢幻沙漠古跡展現給了全世界。尼雅由此成為一個震撼人心的名字,是絲綢之路龐貝的再現,代表著塔克拉瑪幹的神秘、傳統的絲綢之路文化,古代綠洲的文明。

尼雅,是一個古老的名字,是考古學者尋夢的地方

尼雅遺址,在民豐縣城向北直線100公裏,尼雅河下遊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的中間位置。百年來尼雅遺址的考察,無論是細讀斯坦因四次考察的旅行日記、李遇春先生的考古發掘簡報,還是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調查報告書,似乎走的都是這祥一條艱難而曲折的路線。從縣城出發,沿尼雅河北上70公裏就到了了喀帕克阿斯幹村,這是一個很小的新村,村名顯然是維吾爾語,因路旁的店鋪或理發店屋門上掛有葫蘆而得名。“喀帕克”是葫蘆,“阿斯幹”是掛的意思,維吾爾人稱呼一個地方總是這樣,簡單明了。早先的考察都要留住在這村子,找向導,或雇傭民工。再向前走5公裏就是大麻紮,這裏有伊瑪木·迦法沙迪克伊斯蘭傳教士的墓地,所以麻紮具有“聖人墓”的意思,年代已很久遠了。

尼雅,本是一個很古老的地名。大唐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經,公元644年的返途中經過了今天和田地區境內一個讀音近似尼雅的城鎮——尼壤城。它在大澤中,周長3.4裏地,是於闐國東境的關防要鎮,不少的學者肯定地指出,這就是尼雅。同時,不少學者認為《新唐書·地理誌》中於闐毗沙都督府下轄十州,東境有蘭城州,也稱“蘭城鎮”,“蘭城守捉”,這就是《大唐西域記》的尼壤城。然而,玄奘經過的尼壤城或是“蘭城”,不可能是我們今天見到的尼雅遺址,在公元4世紀末葉尼雅居民就已放棄了家園,遠離而去。玄奘到此的時候,這裏早已荒蕪,廢墟一片。

學者常常推測尼雅遺址是兩漢時期(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精絕國都城所在。它始見於《漢書·西域傳》:王治精絕城,戶480,人口3600,勝兵500。並設有精絕都尉、左右將,譯長,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綠洲小國。尼雅遺址出土的怯盧文簡牘,記錄著尼壤城附近有一個叫“凱度多”的地方,學者認為這個地名在發音上和漢語的“精絕”非常地相似,推測“凱度多”就是精絕,這似乎已是共識。今天的曆史考古資料,還很難讓學者完全搞清楚這些地名與尼雅遺址的特殊關係,但有一點似乎比較明確。自古以來,尼雅河的流動似有變化,尼雅遺址曾是尼雅河尾地帶一片古老的沙漠綠洲,兩漢時期的精絕邦國就座落在這條河上。

尼雅遺址是考古學者尋夢的地方,一位學者曾戲言說道,新疆考古不入尼雅惘然考古人生,不入尼雅就嚐識不到沙漠考古的精髓和樂趣。不過,早先進入尼雅確非易事,它處在“死亡之海”的深處,科學的大考察或發掘需要不少的資金,更有趣的是它會對人的意誌、信念進行無情的考驗。

說起尼雅遺址今日考古的輝煌,不得不提到日本友人小島康譽,是在他的發願、建議和籌劃下進行的。我們和他交談過尼雅調查的起因,覺得他是一個頗具善心的人,以一種美好功德的心情來對待尼雅遺址的考察,並想達到一種圓滿。1988年開始了新時期的尼雅考察,至1997年中日合作學術調查隊進行了九次考察,並作了一些發掘,成果喜人的豐碩,大都集中在調查隊1996年和1999年編輯的《中日/日中共同尼雅遺跡學術調查報告書》第一、二、三卷中。調查的範圍除了尼雅遺址外,還考察了尼雅遺址以北40公裏青銅時代的遺跡。

經曆了百年後今天的尼雅考古,交通有了發展,考古更加趨向科學,同時,開始了多學科的考察尼雅遺址的局麵。我細讀了《中日/日中共同尼雅遺跡學術調查報告書》,先後有96位,包括考古在內的建築、地理、植物、遙感測量、文物保護等專家,都參加了尼雅遺址的考察。合計調查天數不少於108天。調查使用了先進的科學手段,采用GPS全球測位係統準確地確定遺跡方位,在175平方公裏的範圍內,按著年度調查進行遺跡編號,並將編號和經緯度標牌拴在了各個遺跡的建築上,記錄了100個左右遺跡的情況。如果說,斯坦因的發現是天降奇跡,向世人告知了距今2000年前後絲綢之路上、沙漠深處披著麵紗的神秘精絕古國,那麼,今天則有可能將這個古國的麵紗,一步一步地揭取,更為科學,頗為詳實地告知人們尼雅遺址的秘密,讓你進入尼雅河曆史考古文化變遷的理想中。尼雅河,尼雅文明和尼雅考古的源頭

尼雅河發源於昆侖山北6公裏高處,冰雪融水補給蜿蜒流淌,穿行在深山峽穀變成了一條不小的河流,出山經民豐綠洲北流。現今作為使用水引導到了喀帕克阿斯幹村大麻紮一帶,向前河水被沙漠吞食淹入地下。在尼雅遺址時代,河水從大麻紮可以不斷流進沙漠,供給著居民的生活、生產。在青銅時代,河水則甚至到達尼雅遺址以北40公裏的地方。我想順著尼雅河而下,在這條河的流域範圍之內,隻要能找到古人活動遺跡的地方,尼雅河可能都曾流過,養育了世世代代的居民,以及他們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