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絲綢之路上的龐貝(2 / 3)

尼雅河是尼雅居民的母親河,大約在距今三、四千年前,全新世早、中期年代以前,尼雅遺址一帶是大水期,河湖交替發育,這裏不太適宜居民的居住,人們隻好生活在昆侖山前尼雅河的階地上。考古告訴大家,在距今7000~4000年前有一支狩獵人群從東麵來到了尼雅河,居住在尼雅河上遊緊貼山體的第1級、第3級高階地上。他們會磨製細石核,打製細石葉以及其他的工具。細石葉加工的比較規整,呈長方形,有的一側或兩側都經過人工的進一步修整。他們是現今所知生活在尼雅河上最古老的居民,當時,已是暖溫的荒漠地帶,氣候幹燥。這裏生存著各種野生動物,如野駱駝、羊類、鹿、野豬,兔都不會少,還有虎等,居民過著非常艱辛的狩獵生活。他們活動了很長的時間,後來就消失了,可能追蹤著一種狩獵動物,離開了尼雅河。

尼騅遺址一帶適宜人們居住,大概是在距今3000年前考古的青銅時代、地史進入全新世晚期的時候。這裏相對溫幹,湖泊變小,開始分散,河流侵蝕形成了許多的台麵,在風沙切割作用下縮小了河湖間的地麵。這時,從亞洲的北部草原帶有一支農業居民漸漸地由北向南遷移,他們經過了新疆準噶爾盆地,來到了塔裏術盆地。他們也來到了尼雅河的下遊,尼雅遺址北40多公裏的地方,距現尼雅河末端綠洲80多公裏,遷移的原因、具體的路線並不清楚。1980年以來,水文地質和石油勘探人員先後在這一帶發現了他們活動的遺跡,1993年和1996年中日學者兩次聯合考察了這一遺址,將它稱作“北方地區”遺址。這裏發現了居住的房址,牆體的木柱和編紮的葦草骨牆堆積,可惜在房址內外沒有發現任何的遺物。考古隊員在遺址的四、五個地點都發現了陶器、石器,青銅器和骨料器等,非常有意思的是陶器風格明顯,多是素麵、以戳印工藝製作圖案,紋樣有乳丁紋、弦紋、幾何形折曲棱紋等,顯示出亞洲北方草原文化的典型傳統工藝及紋樣特點。采集的石器有石鐮、石斧、石磨盤、穿孔石器、石紡輪、石球等,其中石鐮、石斧,石磨盤、穿孔石器,都與農業生產有關;石紡輪的出現,說明有了紡織業及存在養畜業的可能。直背斜刃銅刀的發現,無疑顯示出居民進入了青銅時代。

尼雅河流域上生活過的居民,經過了多次的變遷,進入了傳統意義上的尼雅遺址時代,它是一個全新的有文字的文明時代。今天人們走進尼雅遺址所見到的房屋遺跡大都是這個時代的遺跡,這支考古文化表現出的文化特點也非常的明白。在埋葬上開始使用由木板製作的箱式棺,隨葬的陶器大都是土黃色,器物以罐為主,還有壺,帶流罐等,器物比較規整,雖然有不少仍然是手製的器物,但也有不少具有模仿輪製陶器的效果。有木器,如木碗,木盆,木杯之類的,也有漆器,漆奩等。居民的穿著絲織品增多,同時也有不少的棉織品。農業生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木耜工具已普遍使用,有鐵製的鐮刀。這支考古文化出現在尼雅河的時間,可能是在東漢的中期以後,這一帶發現過推測是東漢晚期的炭精官府印章“司禾府印”、五銖銅錢等,說明這裏曾有過東漢政府的屯田府兵,漢銅錢是主要的交易貨幣。

人們不會懷疑戰國,西漢至東漢初期,在尼雅河流域生活居住的是精絕國臣民,曆史進入了東漢明帝時期(公元58-76年),此時的塔裏本盆地東部的羅布泊地區發生了一些曆史變化。早在西漢年間統治著羅布泊地區的樓蘭王國已更名為鄯善國,鄯善國勢強大,此時對外擴張,吞並了且末、小宛,精絕和戎盧等國,隨後的尼雅遺址就進入了鄯善國的時代。然而,事情並非這麼簡單,在尼雅遺址出土的隸書漢文饋贈禮品的木簡,收受禮品的精絕國上層人物人中就有“王”,“大王”,“且末夫人”(是且末王女作了精絕王的夫人)等,同時,還出土過“漢精絕國承書從(事)……”的漢簡。

對此學者的解釋,認為這是東漢末葉精絕國又獨立了一段時間的反映。或許精絕遠離鄯善中心,獨立性還是比較地強,保留著王國的一些特權應是常事。

不管怎麼說,在尼雅遺址裏發現了大量的有鄯善國王紀年的怯盧文簡牘,此後的很長時間,精絕變成了鄯善王國統治下的一個州,這個州可能就叫精絕州,也就是怯盧文簡牘中的“凱度多州”,今天我們在尼雅遺址見到的遺跡都是在這個時期廢棄的,即公元4世紀末。

尼雅遺址,通過考古透視出古老文明的一線光亮

尼雅遺址是一個遊離的自然形態聚落。遺跡分布相當地分散,南北長25、東西寬7公裏,沿著尼雅古河道呈細長的形狀分布,麵積達175平方公裏。如果人們將尼雅遺址作為同一時間的大聚落來觀察,就會發現這是一個規模相當地大,相當繁盛的古代綠洲王國聚落,它可以和現代的任何一個地州,縣市的街鎮比大小,規模是驚人的。綠洲帶居民住宅的分布一般就是這樣,沿河而建,家家門前都有流水通過,尼雅遺址居住建築的形成過程或許就是如此,不斷地發展起來了。現今我們能看到各種遺跡100多處,有:佛塔和寺廟、房屋居址、陶窯和煉爐、田地和果園,畜舍和柵欄、木橋,道路和林帶、澇壩、古城和墓地等,一個文明的群體生存生活的必需建築似乎都可以找到,是一個完整的國家。許多遺存建築在孤立的土台上,構成一個居址的小單元,同時,自北向南也有數座居住遺址單元構成一個居住遺址群,由此形成了尼雅遺址的大聚落。

然而,尼雅遺址是在很長的時期裏逐漸形成的一個大聚落,將全部遺跡放在一個時間平麵上去研究,似乎並不科學,也不好理解。從今天獲得的考古資料,考慮到各遺跡的空間和時間的平麵關係,細細推敲它們形成的全過程,也是非常的困難。不過,人們要進入尼雅遺址沒有必要像考古學家考慮的那樣多,那樣細致,由一條合理的時間通道走人就可以了。

尼雅佛塔說起尼雅遺址,必須先認識尼雅佛塔。這不僅僅它在尼雅遺址中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而且成為記錄尼雅各遺跡方位座標的基點。說它最具代表性,首先它比較好辨認,在尼雅隻發現一座。同時,大體上居於遺址的中央,是中部居住遺址的核心,許多考察隊都把營地安紮在這裏,附近有10多米高的紅柳沙包,和一些沙埋的籬笆牆,早出晚歸好辨清方向,防止在茫茫沙海裏走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