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絲綢之路上的龐貝(3 / 3)

塔的造型沒有什麼特別的,類似形製的佛塔在新疆早期佛教遺跡中多有發現,如喀什的莫爾佛塔、若羌的米蘭佛塔、庫車的蘇巴什佛塔等,都極為地相似。佛塔是印度佛教流傳到精絕王國的見證,或許可以看到印度早期佛塔對它影響的印跡。

古橋在尼雅遺址的南部,有一座古橋,它存在的年代無疑很古老,與尼雅的許多居住遺跡是同時代的。這座橋在佛塔南7公裏處,橫跨在尼雅舊河床上,可惜大都被沙淹埋,看不出全貌。今天,人們可以看到的是從河岸向河心延伸的三根原木橋梁,形似獨木橋狀:其中岸邊是兩根,最頭上的一根暴露出了長1米,是直徑35厘米的原木;中間的一根是直徑35厘米、長7.95米的原木;延伸至河裏的一根是直徑22.6厘米、長12.2米的原木,樹梢一端朝河中央延展。另外,在中間那根原木的兩側各栽立著一根原木柱:一根長1.9米,已倒地;一根仍然直立著,高3.87米。兩根立木柱無疑是原木橋的附屬設施,或許能從中找到複原木橋的一些線索。

怯盧文簡牘中提到了凱度多州的橋,提到:“二人看以橋逃至別國……”,“看橋人”,“橋旁祭牛”等。推想,在某一個時期橋是凱度多的南界,它不僅是外出的主要交通路口,而且這裏有人守護,也是軍事設施。目前,我們還不能斷定這就是怯盧文文書中提到的那座橋,不過,在一定的時期這座橋也曾成為尼雅聚落的門戶,大概不會有什麼疑問。

古城尼雅遺址中應該有城,這是不容置疑的,調查中也發現一些線索,學者們確實也找到了一座比較成形的古城。它位於佛塔南13公裏,處於遺址區的南部。它並不太大,呈橢圓形,南北長185、東西寬150米,周長530米。城垣南部有寬3.2米的城門遺跡,經過發掘似可以看出是過梁式的木構門洞。

垣牆由泥塊垛積而成,大多已風蝕貽盡,殘存高度0.5~2.5米,底基寬3米,上部殘寬有1米。《漢書·西域記》記載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到了凱度多州時期也應該有城,而且不是一座。

怯盧文簡牘中有11件提到了城,如“來自蘇毗人的嚴重威脅曾將州邦之百姓安置子城內”“城仍須防守”“城內所有官府”“餘等將對城內居民進行清查”“從汝城帶至空曠之地”“在城內調查”“汝處城鎮官府現已征稅”“環繞兩城至死”、“送往城”、“進城”等等,還明確記載了毗陀阿瓦納城。說明不僅有凱度多州城,其下的阿瓦納也應該有城,而且具有比較堅固的防禦設施。

這座古城城內布滿了大型的紅柳沙包,窪地間有些枯死的胡楊,不見任何的遺跡遺物,它的年代並不好確定。有的學者認為,它的位置處於遺址的南部,年代可能會晚一些。

居住遺址尼雅遺址中最吸引人建築就是居住遺址,在目前所知的100處遺跡中居住遺址占到了多數,有70多處。居住遺址相互孤立地建在一個個台麵上,台麵大都風蝕嚴重,很難找到一處完整的。居住遺址有規模比較大的保存的也比較好,人們可以看到由密集的多間住室和過道組成,有的各住室間有門相通,形成住室相連的組合式套,人們通過對室內殘留的建築遺跡以及出土文物的分析,可以推測到它的功能。室內建有土炕或爐灶的可以認為是住室,隻建造爐灶的可能是夥房(廚房),出土公文簡牘的住室可以認為是官府。有的居址內還建有寺廟,出土了佛像壁畫。有的房屋地上鋪有枯樹枝、麥草、駱駝刺和楊樹葉等,一般推測是儲藏室或為儲藏冰塊的“冰窖”。同時,有圍牆、院門、院落、澇壩、林帶、果園、圈欄等。居民用紅柳、蘆葦製作籬笆、柵欄,構築圍牆、飼養牲畜的圈欄。澇壩是居民存水的池子,大都呈圓形,周緣種植著楊柳樹。

尼雅居址建築的構築方法,最有特點是木結構建築,非常地有意思,簡樸而牢固,木建材料經過1千6、7百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仍可以看到比較完好的立柱、梁架,一眼望去,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是一個奇跡。

另外,尼雅遺址裏還可以找到手工業區,在93A9(N14)附近發現一座窯址,在92A35(N5)南見到幾十處窯址,散布著燒結的鐵塊、礦石、礦渣、坩鍋等。這些能與凱度多州的“市鎮”聯係起來,開拓著集市貿易,互通有無。

尼雅遺址的文明,是一種特殊的絲綢之路文化現象,它吸收了多樣的進步文化,顯現著古河流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相互的撞擊,出現了新疆沙漠綠洲的文明,它是一種了不起的文明。許多物品的研究,學者在追蹤它的起源地時,都會感到震驚,在這裏我們能見到許多不同風格的東西寄於一件,或一類器物上,真是不可思議。許多的木器雕刻藝術都深深受到了犍陀羅文化的影響,一組建築木雕構件,木雕柱頂的鬥拱無疑源自中原傳統木建工藝,而鬥拱兩側的渦卷紋飾花則與深受希臘古典建築文化影響的犍陀羅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尼雅遺址出土的毛、棉、絲織物,產地也各不相同,錦絹織物來自中原地區,花紋圖案比較規範。毛織物一般都是本地的產品,然而,綴織工藝產生於兩河流域,紋樣也別有風格。棉織物則可能產自印度,圖案則受到犍陀羅佛教文化藝術的一些影響,而印染技術則可能另有其主。尼雅遺址出土的珊瑚、琉璃飾珠,產地也有變化。精美的琉璃飾珠無疑是從西方傳過來的,而質地略差一些的則有可能是貴霜的產品。尼雅珊瑚的產地雖有爭議,一種比較新的觀點認為,這些珊瑚產自地中海,是西方諸國的“貢賜貿易”品。尼雅文化似一個聚寶盆,豐富而多彩,深厚的文化沉積還需學者去細細的分解,好使人們更清楚,全麵地了解絲綢之路文化的眾多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