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經筵重開(2 / 2)

四書五經?曆史?天君覺得好像自己一個都不需要啊。四書五經文學內容,太深奧用不著的東西講來幹嘛,陶冶情操嗎?曆史?朕都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了,講來幹嘛啊?

“太祖爺開經筵,帝王以百官為師學習儒家經典……,還請皇上速速決定”。見著皇帝還猶豫,另一講官跳出來提醒天君道。

“哇靠,這就迫不及待了,什麼意思嗎?還不讓我說話了?”這般想著,天君狠狠的瞪看了一眼剛才的講官,沒想到那家夥一點不懼,好似這經筵是他的主場一般。弄得天君這個鬱悶啊,“那就講講曆史吧”。最後天君悶聲說道。

新任的工部尚書立即跳了出來,張口就是個“之乎者也”,一篇昨日就已經背的滾瓜爛熟的曆史論文,洋洋灑灑,引經據典,脫口就出,說的是抑揚頓挫,激情澎湃。一時間大殿之上文臣們看著天君目瞪口呆的樣子,心花怒放不已。

天君不由歎道:這些人之乎者也,談的全是首先文章,偶爾有點能觸及現實的東西,可是千百年前的聖人所麵對的世界格局、勢力分布與如今大不相同,生搬硬套毫無意義,所謂經筵,實在無聊之極。

正打著哈欠,想要早點結束這無聊的經筵無趣的說道:“就講這些嗎?難道你們認為這些朕都不知道,聖人之學自當發揚光大,但聖人之治國卻不可用。

孔聖人時候,是春秋戰國,諸國格局、情勢、人文、朝政、經濟與現在皆有不同,千年下來滄海桑田巨變,已是人物兩非。聖人教化萬民的仁義禮智信,固然放之四海而皆準,而且千古不可變,但是聖人對於朝政的觀點看法,卻是針對當時時政的,如果今人胡亂引用、拘泥不改,假聖人之名胡言亂語,不但害國害民,也是敗壞聖人清譽。”

打了個哈欠天君接著說道,“但就是說前不久的京城保衛戰,眾為愛卿將這件事和北宋靖康年期間的被俘的兩個前宋皇帝事件做比一番,看看朕說的到底對還是不對?不動刀兵怎麼行。

群臣們一個個沉默了,皇帝陛下這問題一出還真是不好作答啊,京城保衛戰前如同北宋那年間,幾乎一樣是大戰先敗,京城人心惶惶。但是大明守下來了,而前宋則贈送了兩個北狩的皇帝。

皇帝陛下是想提醒我們那時的憂難嗎,孔聖人治國之道真的有錯,四書五經不再適用,正因為這些皇帝陛下才要改革科舉的嗎?這真的是孔家之學的錯誤嗎?不絕對不是。孔孟之道傳之千年,豈是皇帝陛下這樣簡單一說就可以推翻的。

“皇上孔聖人之學是使得萬民受到教化,與民生息這才是我天朝上國的雄心,國家的強大,奈何強動刀兵呢?隻是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罷了,國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運用聖人之學治國還會有錯?”內閣僅剩的大學士高穀站出來對於皇帝的說法表現出一絲不滿。

“高大人,學生不才,也想說上兩句”。說著前來湊熱鬧的新科舉子中一人走了出來,此人赫然就是那位蘇州四大才子之一的黃禮,淡然的說道向著天君方向行了個禮,再又說道:“學生認為,習道德文章能的萬民之心,演兵習武則安萬民之心隻有兩者相結合方才能垂拱冶天下”。

本正想反駁高穀的天君,沒想到這學子群中就有人肯為自己賣力了,看來科舉改革真的是淘盡腐儒方顯新明文化。於是天君笑嗬嗬的看著學子們開始和那幫子大臣理論起來。

這經筵之上,自來就是自由發表言論的地方,群臣們雖一個個氣的不輕但事後也是不會暗中做什麼小動作的,要不顯得為人齷蹉,是為人所不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