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美麗鄉村建設留住鄉愁記憶
卷首語
作者:胡燕磊
清澈的溪水嘩嘩流淌,木製的水車吱呀轉動,幹淨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戶,路旁的波斯菊朵朵盛開……走進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博尚鎮猛準村委會騰龍村,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幅小橋流水、鬆柏疊翠的山水美景。
2014年7月,雲南省下發《關於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若幹意見》,明確了全省美麗鄉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和保障措施,重點培育打造了一批中心村、產業特色村,保護提升了一批傳統古村落。同時,從2015年起,該省還將每年推進500個美麗鄉村建設,力爭用幾年時間,在全省建成一批富有雲南特色的“宜居宜業宜遊”美麗鄉村。
雲南的探索實踐,是近年來全國各省市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保留鄉村文明的一個縮影。
事實上,早在2013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就首次提出要建設“美麗鄉村”的奮鬥目標。隨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鄂州市長港鎮峒山村調研時再次強調,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美麗鄉村,是要給鄉親們造福,不要把錢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
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軟實力。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孕育著“鄉愁”的鄉土文化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因此,如何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保留住這一充滿人文色彩的鄉土情結尤其令人深思。
在這一背景下,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農村建設要“強富美”,即“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其中所強調的“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與“美麗鄉村”的人文建設息息相關。
“美麗鄉村主要體現在五個‘美’的建設上,一是環境之美,二是風尚之美,三是人文之美,四是秩序之美,五是創業之美。”在談及如何建設好美麗鄉村,保留住鄉村文明這一問題時,中央文明辦專職副主任徐令義指出,美麗鄉村是小康社會在農村的具象化表達,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有機結合,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龍頭工程。其最終目的就是要讓農民群眾養成美的德行、得到美的享受、過上美的生活。讓城鄉之間、鄉村之間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用無數的美麗鄉村共築“美麗中國”。
“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而是要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其中‘留得住鄉愁’更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留住鄉愁,就是把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變成發現和重塑鄉村價值的過程。”徐令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