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細節決定外交成敗
曆史寬帶
作者:周曉沛
交朋友也是外交藝術
外交,顧名思義就是要進行對外交往。作為外交官,必須善於交友。
在俄羅斯工作時,我經常請對方外交部主管局領導和科員到使館洗桑拿浴、喝啤酒。輕鬆之餘往往能敞開心扉,一些在正式場合不好說或不易處理的問題,可通過這種方式加以溝通解決。在烏克蘭,正逢其國內總統選舉時刻,我送給競選連任的現總統一個“雙龍壺”瓷瓶。他問,為什麼是兩條龍?我說,龍是權力的象征,一條代表一任的意思。他會心地笑了。總統連任後幾次見到我都說,是中國的兩條龍“保佑”了他。在波蘭,重點結識掌權的右派政要。波蘭某些政客意識形態色彩濃厚,竟以人權問題為由拒見“中共大使”,甚至認為某個政黨與中國共產黨建立關係是“大逆不道”。對此,有時感到很憋屈,真想大罵一通,但轉念一想,此地國情不同,不能一般見識。鍥而不舍地做工作後,有的未再公開反華,有的成了朋友,有的還敢於站出來為中國說話。在哈薩克斯坦,側重交當權派朋友,有了感情基礎後可直接給總統府或有關部長打電話,爭取隨時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難題。
在結交朋友方麵,許多老大使都有值得學習的豐富經驗。原駐法國大使蔡方柏在40年的外交生涯中,以不同身份同法國從戴高樂到薩科齊6位總統進行過“零距離”的接觸,為中法兩國關係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不僅見證了兩國外交的許多重大事件,而且受到過法國領導人少有的禮遇,成為“巴黎唯一能同總統直接通電話的大使”。法國總統還打破慣例,到中國駐法使館與大使一起過春節,逗留長達四個半小時。第二天,總統派人送來了一個大花籃和一封親筆信。蔡大使離任時,總統親自授予大將軍級榮譽軍團勳章。
原駐古巴大使徐貽聰,不僅成了該國最高領導人卡斯特羅兄弟的“中國知己”,而且充當他們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徐大使和“老卡”(這是他對總司令菲德爾·卡斯特羅的愛稱),初次見麵就從頭一天晚上10點一直談到次日淩晨4點,話題從井岡山、長征、延安到中國改革開放。此後差不多每隔兩個月就要見麵深談一次,每次談話最短4個小時,最長超過8個小時。兩人同一個屬相——虎,但卡斯特羅主席比徐大使大一輪,因此“老卡”開玩笑說,他們是“兩個不同時代的老虎”,卻結下了不解之緣。徐大使離任回國後,還時常收到“總司令的問候”。
在深交上層朋友的同時,徐大使還注重民間友好外交。在古巴經濟困難時刻,他特意將從北京帶去的黃瓜種子送給“老卡”的胞弟勞爾·卡斯特羅的部下試種,在首都成功後又傳播到外地,從此古巴廣泛種植細長的中國黃瓜。古巴農業部長專門向徐大使授予政府頒發的“徐貽聰黃瓜”證書,並稱中國黃瓜普及到古巴各個省,不僅對農業,而且對其旅遊業也起到了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