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以科技知識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征
科技包括科學與技術,科學解決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二者既有緊密聯係,又有區別,從資源角度來看,科學是一種間接的資源,而技術則是一種直接的資源。科技知識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愛因斯坦認為:“科學對於人類事物的影響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學直接地、並且在更大程度上間接地生產出完全改變人類生活的工具。第二種方式是教育性質的——它作用與心靈。盡管草率看來,這種方式好像不大明顯,但至少同第一種方式一樣銳利。” [10]學習了解“四大發明”、“兩彈一星”等科技成果可以使閱讀者產生強烈的自尊、自信、自豪的民族意識,形成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學習了解近代科技知識落後就要挨打的恥辱曆史,可以使使讀者產生強大的信息動力,形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動力;科學知識與科學精神同樣也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正如江澤民同誌曾經指出:“用唯物史觀和科學精神的思想武裝全黨,在廣大群眾中普及科學知識,要堅持不懈地做下去。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可以引導人們奮發圖強、積極向上,促進人們牢固地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人們實事求是地、創造性地進行社會實踐活動。” [11]圖書館科技知識的儲藏地,高校應充分利用圖書館的優勢,利用各種手段和方式向大學生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精神,提高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政治水平。
4、以網絡信息資源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網絡的發展和圖書館的網絡信息資源建設,高校圖書館一般達到了網絡全覆蓋的能力,在發揮圖書館常規網絡資源的同時,圖書館也具備了網絡輿情的引導與監管能力。根據Schuman和Scott的敏感期假設理論,年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說服教育的效果,他們的研究得出,18-25歲的人在4年內態度改變最大。[12]大學生年齡一般在17到22歲之間,正處於影響其思想政治素質的關鍵階段。大學生日常上網時間多,易受到網絡思想的影響,而圖書館作為高校的標誌性資源,本身具有較高的威信和吸引力,這一特征容易影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圖書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潛在的教育功能。
二、加強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徑
圖書館是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一個重要的場所,是大學生的第二課堂,圖書館中的一切無不對學生的行為、思想產生影響。加強圖書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然圍繞圖書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特征及圖書館的資源優勢進行,本文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麵對提高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途徑進行了初步探索。
1、加強圖書館軟硬件建設
場館建設、數據庫建設、藏書量等是圖書館建設的硬件資源,而圖書館服務、圖書館內外環境等是圖書館建設的軟件資源。在硬件建設上,以藏書量為例,加大書籍采購在滿足大學生的求知解惑期望的同時,可以充分的發揮圖書館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馬列主義理論、哲學、心理學、自然科學等書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必須在質量數量上進行不斷更新。在軟件建設上,美化圖書館那的內外環境對吸引大學生進入圖書館,同時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利於發揮圖書館的熏陶功能。圖書館的書香氣息、偉人肖像、科學研究成果等可以激勵大學生奮發向上等精神動力,其對“幫助大學生提高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提高思想覺悟,正確認識和分析現實生活中各種道德現象和社會思潮,從而對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起到重要的作用”。[13]
2、館員素質建設
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是大學生進入圖書館的直接接觸人,他們的行為動作、敬業精神、服務等可能對讀者的思想和行為起示範作用。館員隊伍高尚的人格、良好的服務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可以健全學生人格,感化學生心靈,啟發學生思想,觸動學生的靈魂。圖書館應充分認識到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強化圖書館館員的服務理念,樹立其責任意識,要求館員在日常工作中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圖書館管理層應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在積極配合學校有關部門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結合圖書館自身特色和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有針對性製定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任務,教育責任盡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