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主體性視域下的中西方學校道德教育比較(3 / 3)

4、政治性較強

毫無例外地,中西方道德教育都受到政治的影響,其主體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為各自的政治服務,體現統治階級的意誌,成為德育的一個主要目的。當然這不應該受到非議,教育本身就是政治。但教育應有自身的相對獨立性,以發揮其育人的功能。西方教育往往標榜自己的中立性和自由性,但從其教育的目的和內容來看,仍然不過是政治的附庸,學校德育就更是如此。我國德育的政治性不言自明,往往是政策性的東西左右著教育的進行,使德育成了政治的一個敏感器。可見,如何擺脫政治的巨大影響,從政治的陰影走出來,實現德育的主體性,都是中西方德育麵臨的共同問題。

三、立體性道法教育對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啟示

1、通過豐富多彩的團學活動,把主體性道德教育根植於學生的實踐活動中

學校主體性道德教育必須立足於學生的交往和實踐。學校通過組織自願者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主題班會活動、文藝活動等,把道德教育與校園文化活動、團學活動相結合,通過活動擴大學生的交往,在交往中同伴間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有利於提高他們的道德意識,從而促進個體品德的發展。

2、依托校園和社區生活環境,把道德教育內容與學生生活內容緊密結合

道德教育必然以學生的整個生活環境為背景,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聯。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和依托校園、社區生活的大環境,一方麵挖掘和利用家庭、社區的德育資源,將這一資源引入學校教育;另一方麵建立各種道德教育基地,為學生走出學校參與社區活動提供平台。使學生在校外活動中深切感受助人為樂、自我服務、文明衛生等我國優良傳統美德方麵的教育,由此形成完整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社區道德教育網絡,使得道德教育更加真實、有效。

3、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有利於提高學生主體性道德教育實效

在當今的學校教育模式中仍存在著強製性的、壓倒性的現象,教師總是站在道德高度去評判、灌輸的道德教育中。此外,教育過程中任何不尊重學生人格,傷害學生自尊等的行為,也阻礙了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的形成。上世紀 90年代以來,美國研究人格理論的一個重要觀點認為,人格的基礎就是自尊、自信。[2]一個無自尊的人是不會有合作精神,也不會有道德的。

因此,建立平等、尊重、對話的師生關係,是實現主體性道德教育的前提,也有利於提高道德教育實效。學校的任何一個班級,都是一個師生共存、溫暖、和諧的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中,老師和學生要進行無數次接觸,在此過程中老師要用真誠去熱愛學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在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方麵也是一樣,學生的主體性道德人格學生是帶著自己所擁有的道德經驗進入教育領域並有待進一步成長的道德主體,教師既不是道德完善的代表,學生也不是一無所知、單純接受教化的客體,他們應彼此平視,傾聽對方,互相敞開心胸,接納對方,在共同參與、合作的交往活動中,實現師生德性的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 戚萬學.活動道德教育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

[2] 柯爾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學[M].浙江: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陳連珠,女,廣東湛江人,海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