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互聯網+”正在形成熱潮(1 / 1)

“互聯網+”正在形成熱潮

要聞

各種媒體連篇累牘,各大論壇鋪天蓋地,“互聯網+”正在形成熱潮。這不奇怪,因為,在中國互聯網20多年的發展曆程中,這是首次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動,具有裏程碑意義。何況,“互聯網+”到底加什麼?如何加?確實需要深入思考論證,需要認真做好設計規劃。

日前,筆者應邀參加中央黨校和信息社會50人論壇聯合舉辦的“互聯網+信息經濟浪潮與機遇高峰論壇”,便深切感受到了這種熱烈而深入的研究討論氛圍。

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何毅亭,江西省副省長朱虹、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吳燕生、阿裏巴巴總裁金建杭等高層,以及來自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家相關部委、高校,科研院所的有關領導和專家200餘人參加論壇。何毅亭副校長在主旨講話中提到,“互聯網+”是一個新的經濟形態,它將改變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以及治理方式,推動行業性、地區性、世界性的經濟重組。江西省副省長朱虹在講話中提出了實施以“互聯網+”為核心內容的三大具體措施一是要強化頂層設計,把“互聯網+”行動計劃具體落實到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措施上,促進發展轉型升級,二是要全麵深化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係,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雙引擎”,三是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從地方政府層麵探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途徑。

在這些觀點引導業界正向思考的同時,也有人非常冷靜地提出,今天是”互聯網+”最好的時代,也是“互聯網+”最危險的時刻。阿裏巴巴總裁金建杭發表演講時強調,“互聯網+”什麼都可以,但絕對不能加傳統思維,絕對不能加既得利益。真要擁抱“互聯網+”,就要多聽創新者的聲音,少聽被改變者的聲音。要善於變道超車,隻有創新者恒存,隻有創新才能成為強者。不去創新、不去變革、不去打破原有的既得利益格局,可能什麼都難以加成功。

金建杭的觀點引起輿論的普遍關注。應該說,“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這已是基本共識。我認為,“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實現的是新業態、新轉型、新融合。“互聯網+“到底加什麼,怎麼加?需要理論的探討和哲學的思維,但不能忽悠。從促使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角度,我們或許可以給創業者一個更加明確的說法,“互聯網+“就是傳統產業建立在互聯網思維的底盤上,由數據來驅動,通過融合創新,實現轉型升級,或者衍生新的業態。

不管怎樣,“互聯網+”也需要做好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需要確定各行各業實現“互聯網+”的具體路徑,從國務院落實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相關任務分工看,國家發改委及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在起草製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本刊在組織相關報道,參與各方討論的同時,近期也正在組織各方麵專家,論證編寫《互聯網+》一書,期望為業界提供實現“互聯網+”的模式和方案,這些都值得大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