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嘛呢堂裏的空坐墊(1 / 2)

散文

作者:瓊桑(藏族) 龍仁青 譯

每每回到故鄉,經過村裏的嘛呢堂,一種悅耳的聲音就會傳入耳畔,這悅耳的聲音會讓人產生一種輕鬆愉悅的感覺。這聲音不是別的,是那誦念嘛呢的時候,不斷搖響的銅鈴發出的清脆聲音。

這座嘛呢堂,曾經遭受過“文革”的劫難,也曾經曆了被視為牛鬼蛇神聚集地的羞辱。如今卻有一縷盎然的春意激蕩在這裏,一種安詳的感覺充滿著這裏。如果你能夠到這裏來看看,你會看到那些時而緊閉雙眼虔誠地祈禱著,時而交頭接耳地耳語著,時而又把一些道聽途說的事情當做新聞四處傳揚著的老阿媽們。她們一起拽著拉動嘛呢經筒的那根繩子,齊聲誦念嘛呢的樣子,一定會打動你的心扉。

其實,這些年老的阿媽聚集在嘛呢堂裏,是她們後半生的一種生活方式。或是當自己的丈夫如神鷹一般遠飛之後,為了消解那份心裏的空虛,抑或是為自己即將經曆的後世天國求得一張潔淨的門票。

每天吃完了早飯,她們牽著孫子孫女的手,弓著腰,駝著背,先後來到嘛呢堂。她們先是高誦著讚詞煨桑,然後是無限虔誠地向著經堂磕頭,接著便開始右繞經堂轉經。這期間如果她們相互路遇,也隻是簡單地打個招呼,等這一切結束了,她們才悠然自得地走進嘛呢堂,依照年齡的大小坐在坐墊上,一起拉動嘛呢繩。這對她們來說是一種儀軌,這種儀軌從開始到形成不知道已經有多少年了。

雖然,她們坐擁在一起的地方沒有好壞優劣之分,但她們喜歡朝著向陽的地方鋪好自己的坐墊,這或許是因為年老體弱的原因吧。坐墊顏色不同,薄厚也不同,都是各自家庭根據各自的條件,把穿舊了的衣褲鋪墊在一起,用各自不同的技術縫製而成的。雖然比不上那些達官貴人或者高僧大德們專用的坐墊那樣精致講究,但卻滲透著多少熠熠閃光的希望和企盼,滲透著多少溫暖的慈愛和往事啊!

老阿媽們齊聚在一起的時候,不會有一塊坐墊會多餘出來,她們秩序井然地坐在坐墊上,齊聲誦念著經文。當齊誦告一段落,她們還會按照各自的習慣開始祈願回向,雖然會有口才的好壞或者所誦禱詞的長短不一,但她們沒有一個人是為個人的安樂而去禱祝的,以前沒有,將來也不會有。當禱祝的聲音響起的瞬間,她們變成了一個個老態龍鍾的聖潔的仙女,她們能夠背負這世間的一切悲痛哀傷,而成為這個世界生命的主管和慈悲的女神。

時而,她們看著在嘛呢堂的大院裏奔跑嬉戲的孩童,臉上露出甜美的微笑,並且開始誇讚各自孫子孫女的聰慧和伶俐。同時,她們也會回憶起自己的孩童時代,此刻,她們會談及五八年的饑餓,“文革”的殘酷,缺衣少食的貧困和寒冷,對眼前的孩童則是充滿了羨慕,也寄托著希望。

是啊,這些年老的阿媽,她們最可愛的時刻,是她們相互喧談嬉笑的時刻,是她們哄著那些嬉鬧的孩子停止哭鬧的時刻,更是她們手腳並用吃力地從坐墊上站起來,互相攙扶著慢慢離去的時刻。她們雖然口中沒有一顆牙齒,頭上難見一絲烏發,但她們卻似那可以撼動人心的杠杆,讓人敞開心扉去回望過去的歲月。遠遠地看著她們的樣子,從她們額頭上密布的橫皺裏,似乎依然能夠看到她們曾經經曆過的青春之花燦爛綻放的那個夏季,看到她們依靠雙手、智慧和慈愛的胸懷艱難地翻過峰巒,跨越山川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