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克文笑著對秦柏道:“這孩子在家裏也是淘氣,仗著有幾分聰明,從兒背書比別的兄弟們強些,總是不愛在功課上用心。這幾與梓哥兒在一塊兒,倒是老實了些,也知道人上有人的道理了,能耐得下心來描紅練字。我見他有了長進,心裏著實歡喜,隻盼著他能一直懂事下去。梓哥兒身邊想必也沒個稱心的玩伴,不如叫彰哥兒給他做個伴讀,兩個孩子常在一處讀書玩耍,也能互相督促,使雙方彼此都有進益。”\r
秦柏見過彰哥兒,知道秦克文這話得不假,彰哥兒在秦氏家族一輩的孩子裏頭,算是比較有份的了,隻是性情稍稍跳脫一些,耐性略差,但近日也有所進步。有彰哥兒在梓哥兒身邊陪伴,確實是件好事,隻是秦柏卻知道自家不會長留族中,就算把彰哥兒留下來了,也就是幾的功夫。等到他們送走秦平與吳少英,出發往石塘去的時候,就該把彰哥兒送還四房了。\r
秦克文卻對此並不在意,反而道:“若是三叔不嫌他聒噪,就讓他一直跟著三叔三嬸,也叫他見見世麵,開開眼界。”\r
秦柏睜大了雙眼,這是直接把孩子往他這裏塞了?雖能理解秦克文的想法,但六歲的孩子……他倒也舍得!\r
秦柏對此沒有直接答應,隻先讓彰哥兒每日過來與梓哥兒一起讀書寫字,晚上仍回自個兒家裏去,先看看兩個孩子相處得怎麼樣再。\r
秦克文對此也沒什麼不滿的,高高興興地答應了,留下兒子自回家去。\r
他妻子對此似乎也沒有任何怨言,還時常過來陪牛氏話,順便看看兒子是否有什麼需要,她好從家裏送些東西來。\r
牛氏從秦柏處聽了秦克文的建議後,曾經私下問他妻子是否知情,他妻子倒是笑得很坦然:“自然是知道的,相公跟我商量過了,才把彰哥兒送過來。這對彰哥兒是好事。我們夫妻幾個兒子,隻彰哥兒是最的。留他在家,固然能少些牽掛,但他出息也有限。三叔是有大學問的人,若能跟在三叔身邊多長長見識,彰哥兒一輩子都能受用不盡。為了孩子將來的前程,便是與他分離幾年,又算得了什麼?三叔三嬸都是厚道人,家裏的兄弟和侄兒侄女們也都和氣,斷不會叫彰哥兒吃苦頭的。他在家裏,不定還不如在三叔三嬸這兒過得舒服呢。”\r
秦克文夫妻倆都十分坦率地承認自己的用意,秦柏與牛氏反倒沒了脾氣。秦柏事先是試過秦克文的為人品性,才放心將族學交到他手上的。如今將他兒子留在身邊,給孫子做個伴讀,似乎也不是壞事,隻是秦柏自個兒心裏有些別扭,總覺得這有些質子的意味了。況且彰哥兒年紀還,真叫他與父母分離,也不大厚道。他尋思著,在江南時倒罷了,回京之前,還是要將侄孫送還四房的好。\r
梓哥兒跟彰哥兒卻越發要好了,形影不離,好的就跟親兄弟一樣。吳少英見他倆都長得討喜,還叫人給他們做一模一樣的好衣裳。兩個孩子穿戴得一樣,出現在人前,人見了就沒有不誇的,還有人打趣秦克文的娘子,什麼時候生了一對佳兒,竟瞞著合族的人了?\r
不久之後,宗房那邊也把秦克良與馮氏的兒子送過來與梓哥兒、彰哥兒做伴了。秦克良之子與他倆年歲相仿,性子卻更穩重,梓哥兒、彰哥兒都是知禮的,三人相處得很好,常在一處讀書寫字,做完了功課再一道去玩耍。多了個哥哥帶著,他們從不去做叫人擔心的事。秦柏與牛氏見了,更覺欣慰。\r
牛氏因此還對宗房印象大改,覺得除去黃氏,旁人還算是靠譜的。族長夫妻牽線介紹的那兩位姑娘,她先見過了住得近的馮氏,家在鬆江的沈氏還需要多等幾,才有理由請到江寧來做客。不過她心裏倒是稍稍偏向了馮氏,覺得這姑娘雖然有主意,可品性正直,不是何氏那等專愛歪門邪道的婦人可比的。以秦安那種耳根子軟的脾性,若能有個主意正的媳婦盯著,也能少走些歪路。\r
秦安再娶的人選還未最後定下,秦平卻已經到了不能不走的時候了。秦柏與牛氏帶著孫兒孫女,親自將兒子送到了金陵碼頭,拉著他的手,想到這一分別,就不知何時才能相見,他們心中都有萬分的不舍。\r
秦平給父母磕了頭,囑咐了秦含真許多話,又轉向了吳少英,從袖中掏出一封信,遞給了他:“拿著吧。日後等你回了米脂,不定能派上用場。”\r
吳少英怔怔地接過了信,看著上頭寫的是關家姨母,不由得愣了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