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老俞和小俞做何選擇,都不能忽視事實和問題實質:傳承一定要發生,而傳承歸根到底是思維與品格的繼承與再塑造,決非僅是事業的交接。
嘉寶成為年銷售突破億元的優秀企業,其間一定蘊含了老俞過人的精明和智慧,更凝聚了創業者無數的心血。如今老俞事業有成,想功成身退,原想平穩交接,卻不成想矛盾重重,危機四起。民營企業的傳承,除掉發展的機遇外,往往更多的是危機的考驗。企業家的新老交替,怕還不能在交接的那一刻簡單定論。
嘉寶在兩代經營者傳承交接中遇到的問題很典型。老者,艱苦創業,德高望重,管理有板有眼,但有家長作風,保守固執;少者,年少生猛,血氣方剛,魯莽偏激,但管理創新、突破。企業傳承過程中到底應尊重怎樣的戰略?應用什麼樣的管理方式?也許隻有適合的才為好。但企業傳承與發展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1.企業需要傳下去;2.企業變革必然會發生。變革不是因為傳承,而是市場在變,傳承提供了可能的契機。
創一代們的成功經驗是寶貴財富,但往往也會成為束縛企業發展的繩索,讓經營者忽視了市場的瞬息萬變。對於成功經驗的倚重,會讓經營者固執於自我認識,從而擔心變革,進而拒絕變革。當傳承可能導致這種成功經驗的破壞時,便不由得握權不放,陷入矛盾中。認識這兩點很重要,既然傳承與變革是必然,那就完全沒有必要陷於“我執”。
成功的形式,隻會在具體環境中發生,隻有遵循經營規律,企業才會延續發展。“不偏有,不著空,直取中道”才是王道。而這種對經營規律的把握,怕不是交給一套組織係統,或是經營策略就可以解決的。歸根結底,企業的傳承是對接班人的培養,使其成為稱職的經營者。“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接班人具備經營者應有的思維、品格才是創一代在事業傳承中真正要做的事。
我的父親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經營一家機械廠,母親經營一家木器廠,他們白手起家,就像老俞總一樣,辛苦創下一份事業,我和弟弟有幸成為富二代。但父母從未讓我們享受過於豐富的物質,也不執著於我們的知識教育,更多的則是培養我們的品格、思維和意誌力。起初,父親讓我進入他的企業,並不是直接擔任管理職位,而是從最基本的車床學徒工做起。我跟著老師傅像其他員工一樣做計件,拿學徒工工資。因為是老總的女兒,做活更不能挑剔,最髒最累,工分最低的活兒往往先派給我。
這一做就是三年,整天和工人們在一起,正是這段經曆,讓我真正了解了一線員工的辛苦,他們的想法、思維以及生存狀態。其後,父親又安排我做過貨車司機、財務。每項工作從沒有特別照顧,有的隻是更嚴厲的要求。現在回想,父親的安排對我的成長至關重要。沒有經曆過卑微和艱苦,很難懂得尊重和堅韌;沒有體驗過勞動的喜悅,就難懷有感恩和平常心。
母親將她的企業交給我時,我隻有24歲。當時自己性格比較內向,不大善於和人接觸,對我來說管理好一個團隊,讓企業的業務不丟失,實在是非常困難。現在想想我的父母很有智慧,企業交接,他們做了一個大甩包,一下子就把所有的事務交給了我,任由我去摸索處理。好比大人讓孩子學遊泳,把他往水裏一推,讓他去學,他們隻做岸上的守護人。成長的代價會有,但隻要做人的思維與品格具備了,具體做事時就沒什麼擔心的了。
回想自己的成長,就如王陽明先生所述:“譬之金在冶,經烈焰,受鉗錘,當此之時,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視之,方喜金之益精煉,而惟恐火力錘煆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煆煉之有成矣。”
嘉寶傳承雖有危機四起,但仍替老俞總高興。他有一個有想法有幹勁的接班人。小俞總曾在銷售一線崗位上,需直接麵對市場,了解市場需求。所謂成在營銷敗在管理。抓住市場,企業就有生存和發展的希望;沒有市場,企業管理再好,也不能為繼。如同案例中提到“頭腦可以接受勸告,心卻不能”,老俞總應給小俞總更多成長空間,世間許多道理,如水之冷暖,飲者自知。經曆了,心悟了,才明了。
老俞總不妨做個守護人,放手讓小俞總做事,精心培育其心性成長,勿作枝想,勿作花想,隻管灌溉。嘉寶定會有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