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研究東西方大眾文化理論途徑探析
藝文論壇
作者:馬麗娣
[摘要] 具有豐富內涵和表現形式的大眾文化在任何一種體製和文化下都起到引領意識領域方向的作用,因此對於包括影視、報刊、文學諸形式在內的大眾文化的研究必不可少。深入研究較為成熟的西方大眾文化並充分借鑒對發展東方大眾文化理論意義非凡。結合東西方大眾文化發展現狀,理論結合實踐,通過采用對比研究方法對東西方大眾文化理論進行橫向和縱向對比,可以作為研究東西方大眾文化理論的途徑。
[關鍵詞] 對比研究 東西方大眾文化理論 對比研究途徑
一、了解東西方大眾文化理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最早出現在美國哲學家奧爾特加《民眾的反抗》一書中的“大眾文化”概念,指一地區、一社團、一個國家中新近湧現的,被大眾所信奉、接受的文化。大眾文化與官方的主流文化、學界的精英文化成為社會主幹性文化形態。人們對其定義提出各類解讀:約翰.費斯克認為大眾文化是大眾利用現有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性活動的活生生的實踐過程;羅森貝格認為大眾文化通過大眾化媒體的傳播和表現來克服大眾文化的不足之處:“單調、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產生的誘惑和孤獨感,人們在現實中的茫然和孤獨感以及生存的危機感。”因為受眾眾多,以文學、影視、報刊、網絡等為表現形式的大眾文化理論影響巨大,因為較之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狹小受眾群體,大眾文化無疑在大眾意識、輿論領域發揮無可替代的精神引領作用。
然而,在東西方文化交融日益增強的背景下,文化產品紛繁複雜、良莠不齊,尤其網絡這種大眾文化的表現形式流於可控性缺失,大眾文化的發展進程更多的不可確定性。站在意識領域前沿的新聞工作者、文學文化精英等作為大眾文化的先鋒和發言人,需東西方文化融會貫通,自我建構具有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意識理論框架,並自覺將正確的大眾文化理論觀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對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有著精深了解的外語工作者,也可利用對外國文化的了解,對比東西方大眾文化理論,將本土大眾文化現象放到全球化大語境下進行觀照、解讀,引領本土大眾文化的方向。
二、西方大眾文化理論的成熟性決定其可借鑒性
以霍克海默(Horkheimer )、阿多爾諾(Adorno)、馬爾庫塞(Marcuse )為代表的西方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研究提出了比較完整的理論框架,稱為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不但為西方大眾文化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也為東方大眾文化理論發展提供了可供參考借鑒的範式。大眾文化研究的主要特征是反體製性(anti-institution)和批判性(critical),尤其是西方法蘭克福學派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大眾文化進行了尖銳徹底的批判,認為工業社會背景下大眾受到工業文化徹底的欺騙。顯然中國學者不能以拿來主義評價中國的大眾文化,但工業化這一全球性主題確可成為東方大眾文化理論的研究目標。東方的大眾文化理論研究可以以西方的法蘭克福大眾文化理論為坐標,觀照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大眾文化產品是否驗證或衝突西方的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理論。中國的大眾文化研究也可突破西方中心的研究模式,把本民族語言文化傳統在自身充實的前提下向外輻射,即指導包括文學藝術在內的所有文化現象的研究,也可在大眾文化理論方麵實現適當輸出。對當代中國的大眾文化理論與西方進行對比研究,探尋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大眾文化研究和批評理論之路,可發揮先進文化對思想意識的導向作用,為未來發展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