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浙西南民間戲曲融進學校之“遂昌十番”(1 / 3)

浙西南民間戲曲融進學校之“遂昌十番”

藝文論壇

作者:韋菁

[摘要] 麗水位於浙江省西南部,擁有極其豐富的民間文化藝術資源。其中 “昆曲·遂昌十番”,就是至今為數不多的用民間樂器來演奏傳統名劇昆曲曲牌的器樂演奏形式。“遂昌十番”的傳承模式一直是祖輩口傳身授,這種傳承模式已無法適應當今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社會環境。以遂昌試驗小學和湖山小學為例,探究如何將昆曲唱腔以及獨特的表演技法融入到音樂教學實踐中,使山區的孩子更好地了解民間戲曲的魅力,從而達到傳承的目的。

[關鍵詞] 遂昌十番 昆曲十番 傳承保護

建縣於公元218年的遂昌位於浙西南,地處錢塘江、甌江源頭。古時交通不便,經濟相對比較落後,但民間傳統活動卻非常盛行,境內傳統文化流芳異彩,民間藝術源遠流長,尤其是戲曲和民俗文化廣泛普及。“十番”, 十”是數量詞,表示多次,“番”是次、遍,“十番”意為多次重複地演奏,是一種興起於明末,以多種樂器組合,由若幹曲牌與鑼鼓段作輪番演奏,並流行於江南民間的器樂演奏形式。“十番”在各地有很多,而“遂昌十番”是各地“十番”中較為獨特的一支。由笙、簫、雙清、三弦、十番提琴等管弦樂器為主,演奏傳統名劇的昆曲曲牌,其音樂不是民間小曲,也不是清鑼鼓敲打,而是古樸典雅南北詞曲名劇套曲的器樂演奏,因其演奏的曲目主要都是昆曲曲牌,表演方式主要為迎神廟會和春節燈會時遊行演奏,也在喜慶堂會和節日設座演奏,故也稱“昆曲·遂昌十番”。 各地的“十番”因樂器組合不同和演奏的樂曲不同,形成不同的風格特征。從形式來講,有“文十番”、“武十番”之稱。

一、“遂昌十番”的由來

四百多年前,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湯顯祖到遂昌縣任知縣,他勤政愛民,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愛戴。湯知縣十分喜愛戲曲,在業餘時間深入遂昌民間體察民情風俗,把江蘇省昆山的昆曲進行改編。由於湯顯祖在遂昌任知縣的五年間,在湯公勸耕、辦學一係列為民政策推動下,遂昌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良好外部環境促使昆曲在遂昌得以傳播,當地百姓傳習演唱昆曲,並把昆曲的演奏用於民間的喜慶活動中,故而形成了“昆曲十番”的獨特表演形式。為有別於其它地方的“十番”,把以石練為代表的以笙、笛、雲鑼、梅管、提琴、扁鼓、雙清、三弦等管弦樂器為主要組合,演奏《牡丹亭》等傳統名劇曲牌,格調幽雅,旋律緩慢,音色古樸的稱為“文十番”。 把以湖山為代表的由三弦、雙清、雲鑼、笙、梅管、提琴和先鋒、嗩呐、鑼鼓等管弦和打擊樂器相組合,演奏《賜福八仙》、《蟠桃八仙》、《通天河-出魚》等劇的折子曲,格調相對粗放,樂聲悠揚悅耳,古樸粗獷的稱為“武十番”。 “文十番”的代表作《牡丹亭》已被世人所熟悉,“武十番”卻相對陌生。古時的遂昌陸路交通相對閉塞,然而經水路到衢州卻十分方便。到清朝中後期,婺劇裏的昆腔,亂彈和西吳高腔經衢州傳到湖山,婺劇高昂激烈的曲調和當地粗獷的民風不謀而合,當地的百姓便將婺劇昆腔的鑼鼓吸收到“十番”中,形成獨特的“湖山十番”。

二、“遂昌十番”的生存現狀麵臨困境

社會快速地發展,流行音樂和電腦充斥著年輕人的生活,農村人不斷地加入到大城市的隊伍中,留守在當地的中青年人絕大部分連“十番”是什麼都不知道。據調查統計,到目前為止,就“武十番”而言,僅有湖山鄉奕山村的幾位老人知道,他們的平均年齡已經70多歲。而“十番”的傳承模式自古以來都是口傳身授,口口相傳的傳承模式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而在當今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年輕人忙於讀書,中壯年忙於賺錢養家糊口,根本沒有時間靜下心來去麵對麵跟老人們學習。而且這些老人用的又是工尺譜,不懂簡譜,這又為交流和教學增大了了難度,使得許多高齡的老歌手想把自己的手藝傳給年輕人,卻苦於招收不到弟子,最後遺憾地帶走了想傳給世人的文化瑰寶。當今農村的少年兒童因為缺少這一傳統文化的氛圍,根本不了解當地的“昆曲十番”,更別說演奏和演唱了。也就是說,原生態“昆曲十番”已到“老齡化”、“青黃不接”的境地。綜上所述,“十番”的傳承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刻。

三、“遂昌十番”的保護和傳承

1.當地政府的保護措施

在1984年,遂昌縣文化館對“十番”進行了民間普查,率先在湖山鄉奕小村恢複了“十番隊”,參加建國三十五周年全縣文藝彙演。縣文化館根據傳統“十番”中《牡丹亭》[步步橋]曲牌改編成器樂合奏曲《鈞天新樂》,參加全省音樂舞蹈會演並獲獎,後因組織人員諸多原因,“十番”又中止。2000年冬,縣文化館部門同誌下鄉調查,在石練鎮石坑口村發現五六個七八十歲的“十番”老藝人,並找到“十番工尺譜”,縣文化部門恢複了遂昌縣石練鎮石坑口村的“十番隊”。2004年3月。遂昌“昆曲十番”被列為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程扶持項目。2007年被公布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8被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為了改變“昆曲十番”演出的臨時性、即興性、自發性的現狀,2008年,由遂昌縣政府出資,與縣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一起組建了遂昌 “昆曲十番”古樂坊公司,對於“十番”這民間戲曲的傳承多了更廣闊的載體和平台。在當地政府的重視下,當地的小學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接下來將以遂昌縣實驗小學和遂昌湖山小學為例,對“文十番”和“武十番”的傳承進行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