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浙西南民間戲曲融進學校之“遂昌十番”(2 / 3)

2. 遂昌縣實驗小學對“文十番”的傳承

(1)創建藝術團,組建研究團隊。

2005年6月,“湯顯祖文化傳承學校”授牌儀式正式在遂昌縣實驗小學掛牌,學校為了打造“湯顯祖文化”開展了係列活動。組建一支由師生組成的湯顯祖研究小組;深化校本課程《走進湯顯祖》的開發研究;藝術團成立“十番”演奏和昆曲表演兩個特色小隊。

(2)組織“牡丹亭之聲夏令營”,提升學習昆曲的興趣。

2005年7月到八月間,遂昌縣實驗小學舉辦“牡丹亭之聲夏令營”,專門從浙江省京昆劇院請來著名的昆曲表演家,分別教授了孩子們身段課和學唱課。夏令營的具體內容有:神奇人物大揭秘——湯顯祖與他的《牡丹亭》;爭當昆曲光榮傳承人——唱演昆曲;學《牡丹亭》折子戲;《牡丹亭》戲曲接龍比賽;湯公館前展風采——化妝戲會;湯顯祖文化遺址遊等等。在老師們的悉心指導下,營員們不但在演技上有了很大的進步,而且對昆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兩月後,學校再次邀請省京昆劇院的老師來為昆曲表演隊和湯顯祖中隊的同學做了主題為“昆曲與我”的專題講座。專家向隊員們生動地講述了昆曲的發展曆史、昆曲的唱腔以及昆曲對人生的啟迪。隊員們演唱的《牡丹亭》選段,受到了專家的肯定,專家激勵隊員們一定要繼續努力學好、學精昆曲,做一個小小民族文化傳承者。

(3)結合新課改,挖掘湯顯祖人文特色。

“十番”演奏隊的同學在專業老師的指導排練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訓練,在不到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基本完成了《牡丹亭-遊園》選段的演奏。學校還結合新課程改革,不斷挖掘湯顯祖人文特色,開發了富有民族特色和本土特色的校本課程《走進湯顯祖》。校本課程由學生自主設計和組織活動,通過學生各種途徑、方法深入地調查、走訪,了解湯顯祖其人其事,將“湯顯祖在遂昌”作為語文課程中綜合性學習重要組成部分,在實踐活動中增強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湖山小學對“武十番”的傳承。

課堂是民間戲曲的最好載體,而孩子是傳承民間戲曲的最大力量。湖山小學聘請了湖山鄉黨委書記和湖山鄉鄉長為藝術顧問,成立了“十番研究小組”,整理研究“十番”資料,積極籌建湖山“武十番研究院”,不斷深化“十番”的傳承活動。

(1)打造外部環境,營造藝術氛圍。

學校把教學大樓的每層走廊打造成為武十番的藝術長廊,將“昆曲十番”的由來、不同的流派、影響區域、傳統段子、文化傳人的資料介紹以及我校“武十番”表演隊的演出照片進行展示。學校現在已擁有十個專用的“十番教室”和三十多把表演“十番”的樂器。

(2)普及民間戲曲知識,增強影響力。

學校邀請了奕山“武十番”的藝術傳人朱鬆田和朱錦雄老師,定期來校作相關講座,通過學習相關的知識,使學生初步了解什麼是民間戲曲,民間戲曲的魅力所在以及傳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為培養學生學習“十番”的興趣,強化訓練。學校三年級到六年級開設了昆曲的欣賞課,嚐試將“昆曲十番”文化引進課堂。學校成立了“十番興趣小組”,利用課餘時間、興趣活動課時間,每天中午,傍晚各學習一小時左右。采用幫扶製,老隊員帶新隊員的模式進行訓練,並結合當地的演出和上級部門有關的比賽進行訓練,並邀請老藝人進行輔導和二度創作。另外每學期老師還帶領學生到“武十番”的發源地進行采風活動,通過觀摩老藝人的精湛的表演,激發學生愛家鄉,愛十番的熱情。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走走看看,玩玩想想,寫寫唱唱等各種生動活潑的形式,懷著對家鄉的熾熱情感,演奏出越來越多的“十番”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