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學習傳承,舉行“昆曲十番藝術節” 。
從2006年起,國家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旨在喚起社會公眾自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意識。每年的六一節,學校結合“武十番”的傳承和推廣,舉行藝術節係列活動。例如每個班排演的的昆曲段子、校“武十番”表演隊的演出、師生與社區民間藝人的同台演藝。不僅如此,學校的“十番”表演隊還經常送藝下鄉,為社區居民和敬老院孤寡老人表演。學校通過開設“武十番”文化宣傳欄、舉辦“昆曲十番”知識競賽、評選年度武十番十佳隊員等一係列的活動,不僅營造了校園“武十番”文化的氛圍,而且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音樂人才和愛好者。2012年畢業的學生中就有兩人考入了浙江省藝術學院金華校區,從事專業的婺劇器樂演奏學習。
4. 浙西南民間音樂的自發傳承
如今在遂昌縣的妙高、大柘、石練、湖山等地,都有“昆曲十番”表演隊。石練鎮淤溪村80歲老太公賴喜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十番”的傳承人,隻要說到昆曲,老人立馬神采奕奕,據說他能唱下整本《牡丹亭》。石坑口村就擁有一支遠近聞名的 “昆曲十番”表演隊,他們不定時地在賴家祠堂和村口大樟樹下擺開陣容,演奏和演唱的《牡丹亭》吸引了國內外研究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的專家學者。石練鎮有一支“女子十番隊”,“女子十番隊”成員平均年齡約40歲。年齡最大的49歲,最小的32歲,她們當中大多隻有初中文化程度,有的連小學都沒有上過,均為土生土長的農村婦女。“女子十番隊”成立前,大部分成員閑暇時都會把搓麻將當成業餘愛好。自從成立了“女子十番”,隊員們把原來搓麻將的時間全部都用於“十番”的學習。 “十番”是以器樂演奏見長的,“十番隊”的成員,要求每人能掌握一兩件器樂的演奏技巧。於是她們從最基礎的樂譜知識學起,邀請退休的音樂教師教她們器樂演奏。在老師的精心輔導下,通過學員們認真而刻苦的努力,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她們已經初步掌握了自選《牡丹亭》中“遊園套曲”步步嬌的五段,學會唱譜、唱詞、演奏。每當夜晚來臨,“女子十番隊”的別具一格吹拉彈唱的演出,吸引著來自四方的鄉鄰。目前,遂昌已有“石練十番”“女子十番”等6支表演隊,300多名青少年、80多名民間音樂愛好者共同承擔著學習、保護、開發“昆曲十番”的重任。
四、結語
民間戲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態。通過對戲曲內容的了解和觀賞,可以領略到民族的文學、音樂、舞蹈、服飾、語言等方麵的藝術魅力,更可以通過民間藝術作品本身,直觀地了解中國人的倫理觀、道德觀、社會觀與個人價值觀。它不僅能夠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品位,還能提高人們的藝術鑒賞能力。尤其是作為肩負著民族文化複興重任的大學生,應該也必須熟悉這一傳統文化結晶。浙西南的山區高校應借鑒遂昌試驗小學和湖山小學傳承“十番”的措施和經驗,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和傳承本土非物資文化遺產。作為高校的聲樂教師,應充分地運用當地豐富的民間藝術資源,對其進行整理和研究。借鑒其它地區傳承民間戲曲的良好模式,對高師的音樂課堂中融入本土民間戲曲進行挖掘和實踐工作。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孝德曾經說過:“在現代都市中,快速運轉的生活裹挾著人們麻木前行,忙碌成為生活的常態,向往的安寧清雅已是奢望。”而《牡丹亭》所傳達的永恒的“至情至性”,與大自然和諧共生正源於和中國傳統從未斷絕過的日常生活中。而至今享有“雅布仙樂”之美稱的“昆曲十番”,旨在傳遞著曆史的沿承和傳遞著生活的快樂、閑適和淳樸。隨著湯顯祖文化逐漸成為遂昌的文化品牌,遂昌正填補著現代人追尋古樸的空白,重拾起對中國古老文化丟失已久的記憶。
參考文獻
[1] 楊建偉《南戲尋蹤 》[I]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7.8
[2] 遂昌縣誌 [M]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
作者簡介
韋菁(1971- ),女,浙江雲和人,浙江省麗水學院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