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能引起欣賞者的自我確證,是一個形象化的人為的對象能否轉化為藝術品的關鍵性標誌。從這個意義上講,藝術的虛擬世界具有客觀意義,但從審美角度來看,這種意義更多的是一種主觀意義:確證藝術家和欣賞者自我。法國畫家塞尚的諸多作品都能從中獲得自我確證,他本人專注於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在結構的表現,他的作品雖給人一種沉重、壓抑之感,但其實充滿著結構、色彩的美和詩意。他的作品中以靜物最為突出,用圓柱體、椎體等幾何形象來表現自然事物,將藝術品的各部分和質素的構成變為一種純粹的關係,普通人在欣賞時不會對作品產生審美體驗,但是當具有藝術審美能力的人觀賞這幅作品時,就會產生與作者同樣的情感,並在作品中實現自我的確證,而這種情感的局限性就在於該藝術作品的純形式和審美能力主體並存才會出現。塞尚的作品貼近於生活,繪畫主體均來自日常使用的物品,這就激發了欣賞者的審美體驗,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說就與之相吻合,並體現了藝術的審美本質。
人的自我確證是建立在審美體驗之上的,一件作品如果沒有與觀賞者產生審美情感,那自我確證也就無法體現出來。這就需要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情感,而藝術家的能力實則是藝術家的世界觀、價值觀、藝術觀、審美觀、想象力及技巧是否達到平衡的能力。藝術家創造出藝術虛擬世界,觀賞者便能從中獲得審美體驗和自我確證,這樣的藝術品所體現出來的審美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我們的情感支配我們的生活,我們的靈感和想象都來自於情感的抒發,藝術的本質就在於情感表達,用虛擬手段再現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貼近生活的作品更容易被大眾接受感知,人的自我確證就是在這樣一種體驗中得以產生。
注釋
[1]【英】克萊夫·貝爾:《藝術》,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4頁。
[2][3][4]【中】張黔:《藝術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頁, 第9頁,第11頁。
參考書目
1.張黔. 藝術原理.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2.王宏建. 藝術概論. 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
3.蘇珊朗格. 情感與形式.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作者簡介
楊曉,女,漢,1989.02,武漢理工大學(在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