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藝術本質
藝文論壇
作者:楊曉
[摘要] 我們的情感支配我們的生活,我們的靈感和想象都來自於情感的抒發,藝術的本質就在於情感表達,用虛擬手段再現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貼近生活的作品更容易被大眾接受感知,人的自我確證就是在這樣一種體驗中得以產生。
[關鍵詞] 藝術本質 符號說 情感 自我確證
自古以來對於藝術本質觀的爭論就沒有間斷,並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態勢,也就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本質觀。
例如:德國的康德和席勒認為藝術本質上是一種遊戲,是由遊戲發展而來的。這種說法包含一定的道理,藝術創作的確需要一種自由的狀態。康德還提出“表現說”,和他有一致看法的還有德拉克洛瓦和克羅齊等人。他們把主觀的感情表達放在第一位,認為藝術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傳達手段,在心靈內部就可以實現。表現說把藝術本質同藝術主體主觀思想的表現聯係起來,這是它的進步意義,而不足之處就在於將藝術與客觀現實世界割裂,沒有物質世界作為載體,藝術是無法實現的。英國美學家克萊爾·貝爾關於藝術本質的觀點是“有意味的形式”。[1]這裏的“形式”,是指藝術品的各個部分和質素構成的一種純粹的關係。而“意味”,則是指一種極為特殊的、不可名狀的審美情感,這種情感隻有在有藝術審美能力的人審視藝術純形式時才會出現。
相比之下,我更欣賞以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和近代的別林斯基、達·芬奇為代表的“摹仿說”和美國符號美學家蘇珊·朗格提出的“符號學”。摹仿說這一觀點認為,藝術是對生活世界的摹仿,與生活世界具有同一性。摹仿說將藝術與現實世界緊密的聯係起來,強調生活是藝術的唯一源泉,為藝術家創作出具有生活內涵的、能讓欣賞者從中獲得確證其生活經驗的、因而產生親切感的優秀作品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2]而蘇珊·朗格認為:“藝術是情感的符號”。這說到了藝術的關鍵所在,藝術如果沒有真誠的注入、真情的流露,那所呈現出來的藝術作品是不可能打動別人的。因為人具有豐富的情感資源,生離死別都會讓人心酸落淚。而且人類對於偽情的辨別能力很強,是真情流露還是虛情假意,人們都能洞察秋毫。因而,隻有真情迸射的作品才能真正震撼人的心靈。但是,藝術除了需要充沛的真情投入,還需要對客觀現實的確證,將一些人的生活經曆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因此,藝術的本質應該是生活理性的情感再現。[3]
理解藝術的本質問題必須與美的本質聯係起來,從美的本質衍生出藝術的本質。在西方美學史上,黑格爾、克羅齊和科林伍德等重要美學家都是將藝術的本質與美的本質問題捆綁在一起解決的,其結果是美的本質就是藝術的本質,因為藝術的首要任務或其根本性質就是美。為什麼有些作品能夠打動人們,有的則不然。優秀的作品就是接近生活、接近大眾的,能讓越多的欣賞者都能從中獲得一種自我確證的作品,被確證的欣賞主體數量越多,作品就越有審美價值,也就越有藝術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