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鈕,葉形鈕座,鈕座兩側橫伸出的格檔各分兩枝與鏡緣相接。主題紋飾為四鳥背向展翅狀,尖喙 住橫檔,並用兩爪緊緊攀住分出的橫枝。鳥體裝飾有凹形方格紋和羽毛紋,鏡緣裝飾有以勾連紋為主的組合紋飾。
隋唐
隋唐時期,銅鏡鑄造技術和工藝水平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銅鏡藝術達到鼎盛。隋鏡的藏品中,鏡體碩大,鑄作精致、保存完好,至今仍通體泛銀光。唐鏡的藏品中,瑞獸葡萄鏡是其中最精彩的收藏。銅鏡上的瑞獸葡萄紋,隋唐時期首次出現,而且廣為流行,葡萄紋是這一時期的重要題材,它的特點是以高浮雕瑞獸葡萄紋為主題紋飾,以蜂蝶、雀鳥和花草作為陪襯,布滿鏡背麵。
這個時期紋飾和形製上出現了很大變化,紋飾寫實性增強,名目繁複,生動活潑,既繼承了傳統藝術風格,也吸收了外來的文化藝術。形製上突破了圓形、方形的傳統格式,出現大量葵花形、菱花形鏡,還有六角、八角、亞字形鏡等。鏡麵逐漸增大,銅質細膩,鏡體厚重。
裝飾方法采用浮雕、彩繪、鎏金、金銀平脫、嵌螺鈿及鑲金銀殼等新工藝,鑄造工藝之精細,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鏡鈕形製多種多樣,有獸形、蛙形、花瓣形、圓形、橋形等。紋飾主要有葡萄紋、瑞獸紋、花鳥紋、寶相花紋、八卦紋等。最常見的銅鏡題材是“十二生肖紋鏡”、“四靈紋鏡”、“瑞獸葡萄紋鏡”、“雙雁銜花天馬紋鏡”、竹林彈琴紋鏡、“真子飛霜鏡”,還有“五嶽紋方鏡”、“天地含象五嶽紋鏡”等。隻可惜,到了唐代晚期,由於經濟衰落,戰爭不斷,銅鏡藝術日趨衰落。
天地含象五嶽紋鏡(唐 直徑16.5厘米 重910克)
連山紋方鈕,鈕四邊為同樣的連山紋方塊,以示五嶽。四隅各鑄銘文四字,共十六字,每四個位置相同的字組成一個句子:“天地含象,日月貞明,寫規萬物,洞鑒百靈。”語意為能容納天地萬物。外飾水波紋,水波紋外以八卦紋圍成一方格,從右下角以順時針轉讀,各卦卦象分別為: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水;離卦,代表火;震卦,代表雷;艮卦,代表山;巽卦,代表風;兌卦,代表沼澤。八卦互相搭配,又有六十四卦,用來象征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在《易經》裏記載,八卦相傳是伏羲所造,後來用於占卜。
八卦四邊以離卦為上端,上、下、左、右分飾日、月、星辰圖案,每種圖案兩側飾雲紋。日中有展翅的金鳥,月中有桂樹。鏡緣凸起,有兩周陰線的弦紋。整體紋飾外圓內方,意為天圓地方,五嶽四瀆。這類銅鏡不是一般的日常生活用具,與道教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五嶽紋方鏡(唐 邊長12.7厘米 重465克)
方形,山峰鈕,山形鈕座,鈕座上刻有花紋。四角各聳出一個形態各具的山巒,群峰屹立。山上有樹木花草,山間有雲氣和飛鳥。此鏡五山俱全,也是五嶽紋鏡。唐代銅鏡的形製有了較大的發展,除了常規的圓鏡,還有菱花形、葵花形、方形等,其中方形鏡遺存較少,上海博物館本館所藏五嶽真形方鏡與此鏡完全相同。
峰形鈕和周圍的四座山峰構成一個五山形的圖案,從其形狀推斷象征五嶽,一般稱之為五嶽鏡。另有河南鞏縣和廣西藤縣各出土的銅鏡發現鏡鈕為山峰鈕,鈕的四隅各飾有一個連疊的山峰,並在山巒間飾有樹木,其景象與五嶽鏡的山峰非常一致。具有象征意味的“內置連山,以旌五嶽”的連山紋變成頗為寫實的五嶽,因此五嶽圖案在唐代已有。
鑒識古代青銅鏡
對於古代青銅鏡的真假問題,一直困擾著收藏者。但是,已有學者經過細心的比對研究,發現可以根據銅鏡銅質上的不同進行判斷。
而各時代銅鏡所使用青銅的成分是鑒識古代青銅鏡的重要參照,從觀察銅鏡的外觀就可以了解各時期銅鏡銅質的特征為何。其中,春秋戰國時期銅質色澤顯紅色;漢代銅質色澤從深灰色向銀灰色發展;隋唐時期銅質色澤銀白色多褐色;宋金時期銅質黃中閃紅;元代銅質色澤為黃色;明代銅質色澤為黃中閃白;清代銅質色澤是黃中閃黃。
另外,銅鏡經過長年地下埋藏,腐蝕嚴重,但每麵銅鏡中的金屬元素含量不同、埋藏地域不同、土壤酸堿性不同。銅鏡外表的鏽色千差萬別。戰國銅鏡,時代久遠,外表會有一層很亮的氧化層,俗稱“漆古”,這主要是銅質中的成分和表麵的鍍層決定的。唐鏡中也常見這類鏡子。
漢唐時期,銅的含量為68.95%~70%,錫的含量為22.48%~24.65%,鉛的含量是5.25%~6.84%,這樣的比例是古人從實踐中總結的出來的。當錫的含量達到25%以上時,銅質就非常脆,但抗腐蝕性較強。
所以,作為一名收藏的學習者,要學會多看博物館內的真品,其次掌握知識性的要點。最後,就是要有像羅伊德·扣岑先生那樣的藏者雅量,便定能掌握乾坤。
編輯:沈海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