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青銅鏡 鏡映乾坤(1 / 2)

古青銅鏡 鏡映乾坤

品質生活

作者:餘姍姍

羅伊德·扣岑先生是來自美國洛杉磯的藝術品收藏家和慈善家,他將自己日久所藏的91件銅鏡悉數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並從中精選出59件進行展出。一個西方收藏者的收藏最終找到一個好的歸屬地,便悟道:“友人觀鏡明理,尋乾坤之玄機,紋飾之神秘,鏡映之文明,遂銅鏡歸於智慧之國度,乃國人之幸。”

這些所藏銅鏡,幾乎涵蓋了當時所有的銅鏡裝飾工藝。從透空、鎏金、髹漆、彩繪到銀背鎏金、鑲嵌玻璃、鑲嵌螺鈿、金銀平脫等,幾乎應有盡有,這是十分罕見的。

齊家文化

中國古代銅鏡已經證實具有4000多年的發展曆史。在1975年,甘肅廣河縣齊家坪墓葬和1976年青海貴南縣尕馬台墓葬,兩地各出土了一麵銅鏡,兩麵銅鏡又均屬齊家文化,是被證實我國最早的銅鏡,這也說明中國古代銅鏡至少在40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的鐵證。

然而,甘肅廣河縣齊家坪墓出土的銅鏡,素麵無紋,形製古樸。青海貴南縣尕馬台墓葬出土的銅鏡,背麵有七角星狀紋飾和弦紋,它們的鑄造水平不高,工藝很粗糙,紋飾也不規範,還處於銅鏡的初始階段。

所以,從齊家文化時期開始,經過漫長的曆史發展、演變,一直延續至明清時期,其間雖然經曆了社會的動亂、變革,銅鏡的鑄造及使用卻從未間斷過。所見藏品中,這些銅鏡都具有不同的時代風格和特征,有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齊家文化時期鋸齒星紋鏡,也有商代的幾何紋鏡,均為比較少見的中國早期銅鏡。

星紋鏡 (齊家文化 直徑11.4厘米 重200克)

圓鈕,圓鈕座。外圍有一周凸弦紋,圍繞凸弦紋隱約可見微凸的一周三角形紋構成的星紋。靠近鏡緣的位置有兩周凸弦紋 ,其上設兩個小孔,作為係繩穿掛或固定鏡柄之用。鏡緣處還有一周凸弦紋,上麵裝飾有排列整齊的小乳釘紋。目前在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青銅鏡是青海貴南縣尕馬台遺址25號墓出土的一枚七角星紋鏡,時代屬於齊家文化晚期,即公元前2000年左右。此鏡與七角星紋鏡基本相同,且都有兩個小孔。

兩漢

漢鏡主要以畫像鏡為主,表現神人神獸、曆史故事等題材,其中一麵“石氏人物車馬畫像鏡”,紋飾雕刻峻深,製作精良,極具立體感。其他如草葉紋鏡、星雲紋鏡等雖然數量不多,但製作均較精湛。

兩漢早期銅鏡,開始出現了用銘文來裝飾銅鏡,如“修 相思,毋相忘,常樂未央”、“天上見長,心思君王”之類。這些銘文圍繞鈕座,或分布在紋飾周圍。其中弦紋多數都是以圓形環繞鏡鈕,或裝飾在鏡緣旁。西漢中期,地紋逐漸消失,鏡麵加大,銘文為主要裝飾。西漢晚期,鏡緣由窄卷緣變以平素寬緣,緣上常飾雙線齒形紋、雲紋等。開始有了紀年鏡,如昭明鏡、日光鏡、博局紋鏡。

東漢早期,官方鑄造的“尚方”銘鏡盛行,私人作坊的姓氏鏡開始出現。銅鏡的形製上,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紋飾,以及各種動物紋飾都大量出現。東漢晚期,浮雕畫像鏡增多,鏡上常飾有半圓及方形枚。三角緣鏡多,紀年鏡大量,如熹平元年鏡、建安廿四年鏡,銘文中常有“君宜高官”、“位至三公”的內容。

石氏車馬人物畫像鏡

(東漢 直徑22.9厘米 重1440克)

圓鈕,圓鈕座,鈕凸起甚高,鈕座外圍飾實心連珠紋。內區紋飾以四枚為界,周飾實心連珠紋。有兩組對稱的神人和車馬,紋飾皆高浮雕。神人紋為一神三侍,主神高體端坐,頭頂兩側有羽人持劍對舞。車馬紋一區間,為兩排奔馬,內側五馬,外側六馬騎有羽人。

紋飾外圍銘文一周四十二字:“石氏作鏡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胡虜殄滅天下複,風雨時節五穀孰,長保二親得天力,傳告後世樂無極。”這是一般美好願望的祝辭,內容大意為祈求“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安定,風調雨順收成好”。銘文外圍飾篾紋和雲氣紋,鏡麵凸起。

戰國

戰國時期銅鏡鑄造業得到快速發展,製作技術逐漸成熟,銅鏡的形製、紋飾都已趨向規範化,奠定了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基本模式。在戰國時期的銅鏡中,山字紋鏡、四獸紋鏡、五山紋鏡、連弧蟠螭紋鏡常作為主題紋飾,以及各類龍鳳紋鏡等最具特色,這些銅鏡大多屬於楚文化係統,造型輕巧,多為弦紋鈕,紋飾線條細膩流暢,主紋襯有精細的地紋。

這時期的銅鏡絕大多數為圓形,鏡背中心有一鈕,一般鏡鈕較小、多為弦鈕。鏡體較薄,鏡麵比較平直,多數鏡緣上卷。常見的紋飾有羽狀紋、葉紋、山字紋、連弧紋、蟠螭紋、幾何紋、動物紋。以地紋襯托主題紋飾,是這一時期銅鏡紋飾的特點。如羽狀紋作地紋,常見的有四山紋鏡。葉紋經常裝飾在鈕周圍或鈕座旁,如十二葉紋鏡。山字紋則有三山紋、四山紋、五山紋、六山紋等變化。

透空四鳥紋方鏡 (戰國 邊長8.1厘米 重9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