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強年畫頌清風
品質生活
作者:劉金英 胡馬喬
武強,被命名為“中國木版年畫之鄉”,2006年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武強年畫博物館也同時成為“國家重點博物館”和“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
作為中國農耕文化傑出代表的武強年畫,是通過各種年畫描繪民間故事,用民俗來弘揚“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也因為如此,武強年畫曆經近千年的發展、完善,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一朵別具風格的奇葩。
《廉字圖》
清正廉明是千百年來百姓評說的一個永恒的話題,曆代武強年畫中表現這一主題的作品數不勝數。武強年畫藝人在繼承中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創作了很多緊貼時代的好作品。此幅《廉字圖》,就是在傳統“福”“壽”組畫的基礎上再創新的一幅代表性作品。
該作品以漢字“廉”為輪廓,內含出淤泥而不染之荷花和清風竹影,寓意深刻,內容豐富。表達了百姓渴望政治清明、官吏廉潔的美好願望。同時,也寄予為官者要潔身自好,廉潔從政,執政為民。
武強年畫
武強年畫,因誕生在中國河北武強而得名,起源可上溯至宋元年間,明初已具規模,至清康熙年、嘉慶年間發展鼎盛。清末後,武強南關開業有字號可考的畫店還有140多家,縣城附近有608個村莊,上千戶作坊從事年畫的生產和買賣。所以說,武強是村村點染、戶戶丹青的年畫之縣。2006年1月22日,全國郵政更是發行武強年畫特種郵票四枚:《五福臨門》《獅子滾繡球》《花開富貴》《四季平安》,讓國人開始對名不見經傳的年畫產生年味的回憶。
地地道道產生於民間的武強年畫,經過繪、刻、印、裱,全部為手工工藝,近千年來形成了濃鬱的地方特色,線條粗獷、形象生動、造型誇張、質樸雄健,構圖飽滿、色彩鮮豔、品種繁多,畫麵又集知識性、裝飾性、趣味性、欣賞性,有著強烈的燕趙地方文化特征和濃鬱的鄉土氣息。
從年畫的工藝角度來講,武強年畫經曆了由“生筆畫”,就是俗稱的手繪;“過稿畫”,是指照樣複製;“半印半畫”是指木版印線、手工上色到全部木版水色套印的工藝轉變過程。但其主要工藝特點還是傳承了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雕版,雕版技藝是早於活字印刷的印刷術。再經過繪畫設計、鐫刻雕版、水色套印、裝飾裝裱的工藝過程,用傳統而簡單的三元色紅、黃、藍與黑色線條版,印製完成豐富多彩的各種大眾喜愛的年畫,成為鄉村風格最迷人的代表。那麼,武強年畫始終保持著深深紮根於泥土之中那種清新永在的原生態。其雅拙古樸的版味,各地年畫中當是翹楚。
加之,年畫有裝點節日 ,吉利紅火、祈福納祥之韻味 ,充分反映了民俗民情。在武強年畫這一充滿鄉土氣息的藝術中,從各個不同角度都有所反映和表現,一幅幅年畫洋溢著愛國激情,其中尤其是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多年間,外強入侵、民族憂患、辛亥革命推翻帝製、民國建立,記錄了民族的坎坷與振興圖變的壯誌豪情,這是為“農耕社會縮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人員將武強年畫譽為“東方聖經圖解”。我國漫畫界泰鬥丁聰、方成、苗地等參觀了武強年畫博物館後,稱其為“民間藝術敦煌”的讚揚。馮驥才先生更是欣然題詞:“應說年畫百家好,自是武強天下雄”。
頌廉潔十不足
《十不足》是一幅明清時期流傳下來的傳統製法的木版年畫。以十二個幅連環畫的形式,表現人貪得無厭的行為。圖案形象直觀、畫風古樸,形象生動,並配韻文。
此年畫揭示的是從挨門乞討至吃穿不愁,又想高樓大廈妻妾滿堂,獲取官爵又欲當朝一品,進而想登基做皇帝,與神仙弈棋,和玉皇大帝“比肩攀高”的追求,最後落得個“袍袖打下上天梯”嗚呼哀哉的可悲下場。對當時社會有一定的諷刺意味,對後人也是一種警示作用。
對照年畫《十不足》,想到當今那些在官場內身敗名裂的貪官,哪個不是因為貪得無厭而跌下了萬丈深淵?他們無足無夠的“貪”,真正缺的是錢嗎?不是,他們缺的是兩袖清風的浩然正氣,缺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靈魂。《十不足》告訴我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短暫的一生中,我們要消除貪婪,控製私欲,有所作為,才會一生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