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反思教師音樂教學行為對學生的傷害(3 / 3)

當音樂審美帶領師生們踏入音樂殿堂時,師生們一邊沉浸在音樂音響的美妙享受中,一邊也開始了追求卓越的審美旅程:強調作品風格純正、強調技巧難度的高深、強調學習者卓爾不群的天賦條件、強調音樂家專業示範作用、強調演奏演唱規範正統等等。一時間,音樂教學猶如競技場,“更高、更快、更強”的運動精神也成為音樂藝術的追求。有的孩子喜歡音樂但不喜歡上音樂課,有的琴童一輩子不再願意碰琴,有的課堂歌聲悠揚但演唱者表情做作麻木,有的評委發出“完美的技術等於不及格”的感歎等等。不容否認,在音樂審美的旗幟下,音樂教學更多地關注體現出音樂藝術外在於教學主體的客觀規律性,和遠離現實生活的理想抽象性,而剝離了音響感受體驗的具體時空環境和生動細微的內容。音樂成為大多數人可望不可及的神像,出現了為實現審美需要而不惜壓抑人性、斥責學生、禁錮神誌的教學現象,尤其可怕的是,人們對奴隸式的技巧教學司空見慣,無數師生身受其害而不自知。這就是造成不同程度的音樂教育教學傷害的學科曆史背景。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在“音樂課程性質”一欄增補了“人文性”內容。“人文性”成為音樂課程性質的主要內容。[7]2“人文性”理念讓音樂教育教學回到“人”的出發點上。

四、把握音樂教育教學的人文性

什麼是人文性?先要回答,什麼是人性?人性是人的一般屬性或共同屬性,是人區別於動物的生理屬性、心理屬性、社會屬性的有機統一。它包括脫胎於動物的、“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8]167的特性,也包括在社會生產活動中形成的人際交往、倫理道德等特性,更包括人的自我意識和主觀能動性等。人性是豐富的、複雜的。什麼是人文?它是使人成為人的因素,對人即人性的關注為其價值定位。“人文是對人生的思索,是心靈對生活的關懷。”[9]116所謂人文性就是體現人的獨特性,體現人的自我認識、自我意誌以及按照自我意誌行動的一切意識和行為。人文精神“就是人對自己生命意義的認識。”[10]12其本質特征是強調以人為中心,以人的自我需要的認識和滿足為最高價值,以人為衡量一切價值的標準。“從較廣泛、較抽象的意義上講,人文精神是以關心人的各種類型和層次的需要,從各種束縛中解放人的個性和自由為己任,以對人及類的主體性尊重為特征,引導人向之所以為人的本質實現和人與環境(自然的、社會的等)和諧共生的方向追求的精神形態。”[11]9在人類社會不同發展時期,人文性具有不同含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文性是在惡劣自然條件下謀取人的生命的存活;在奴隸社會,人文性是擺脫奴隸主統治獲得人身自由;在宗教統治的封建社會,人文性是超越蒙昧和精神桎梏,喚醒人的理性;在科學發展的現代社會,人文性是擺脫金錢至上、工具理性,追求生命質量和個性的解放。可見,人文性是人類發展的永恒的命題,人文性是人類不懈追求的方向。

音樂是表達人的思想情感的藝術形式,“藝術作品和音樂活動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音樂創作者、表演者、傳播者和參與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張”[7]2,音樂是人類對自我存在及其意義的認識的反映,“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文化發展脈絡以及民族文化、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的展現,具有鮮明而深刻的人文性”[7]2。從本質上說,音樂是人文學科的典型樣式,人文性是音樂的本質屬性。

音樂的人文性體現在人們在聆聽、演奏、創造音響時,通過對音響喜惡好壞的價值判斷,獲得自我認識,並遵從自我認識選擇音響而獲得自我滿足的自我關懷過程中。簡而言之,音樂的人文性內涵即人對自我的關懷。小而言之是音樂學習者自我關懷的過程。大而言之是人類對自身的關懷。隻有關懷自我、擁抱自我的音樂學習與體驗,才是音樂藝術之人文本質。練琴至手傷,可能能創造“美”的藝術作品,但不一定是自我愉悅和滿足的享受。音樂審美與音樂人文之間的細微差異就在於音樂是成為“美”的工具,還是滿足音樂實踐者本人的體驗。當然二者之間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會出現衝突。

從文章開篇的學生自述中,學生描述了音樂學習過程中對自我體驗的認識,並運用文字表達了對自我認識的肯定。這是一種自我關懷的體現,是音樂人文性的體現。對學習者而言,自我關懷並逐步形成一種能力,不僅可以真切察覺到音樂教學對自己的傷害,而且可以在教學傷害到來之時清晰明確地表達真實感受,從而起到防範傷害的作用。對教師而言,這種自我關懷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的換位體驗,是由己及人的對人類關懷的生成。教師在音樂體驗中關懷自我而獲得滿足,教師將自我關懷之切身感受感同身受地遷移至學生學習體驗中,那麼音樂教學中的傷害將不複存在。自我關懷既是音樂人文性內涵也是教師的專業能力。音樂教學傷害現象的出現既是教師職業道德的不足,更是教師音樂專業素養的缺失。

結 語

為保護學生、教師、學校的權益,2002年教育部出台《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4),文件規定了學校對學生傷害承擔過錯責任的處理原則。無論學生傷害事故的處理原則如何規定,學校、教師、學生、家庭,任何一方都有義務和權利知曉教學傷害學生的可能性存在,並主動、自覺地規避一切可能對學生造成的傷害。同時,2013年11月29日教育部出台《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5),這對中小學教師乃至教育係統所有成員都是一個監督:教師應加強教學的道德自覺和自律,樹立“承擔維護最高倫理標準的責任”(6)的道德理想,提升除了專業能力之外的道德、精神修養,形成職業道德自主內化。

就音樂教學而言,最大限度地避免傷害不僅是職業道德的要求,更是音樂藝術專業素質的體現。總之,音樂教師應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念,尊重而不是教導學生,理解而不是排斥學生,關愛而不是漠視學生,對話而不是控製學生。教師隻有從音樂人文性的角度,從維護學生生命健康的高度,重新審視音樂教學,才能參透和欣賞學生生命群體的精彩奇異,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音樂藝術創造力。

注釋:

(1)海南萬寧校長帶學生開房案開庭 當事人被控強奸[EB/OL].人民網-圖片頻道. (2013-06-20).

(2)熊丙奇:從校園學生傷害事件反思心理教育[EB/OL].深圳特區報.

(3)周清隆.表演藝術傷害之介紹[EB/OL].

(4)參見教育部《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中國教育報》2002年8月21日第2版。

(5)參見教育部《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EB/OL].

(6)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NEA Handbook,Washington D C,1977-78.

參考文獻:

[1]吳躍華.音樂教育自傳——找尋過去的意義[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2]檀傳寶.教育勞動的特點與教師專業道德的特性[J].教育科學研究,2007(3).

[3]勞凱聲.教師職業的專業性和教師的專業權力[J].教育研究,2008(2).

[4]Shakeshaft, C., & Cohan, A. Sexual abuse of students by school personnel. Phi Delta Kappan,(1995), 76, 512–520. 轉引自王衛媛.美國校園內師生性關係研究綜述[G]//性別多元: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萬有出版社,2012.

[5](美)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推進願景[M].熊蕾,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6]劉沛.音樂教育哲學觀點的曆史演進——兼論多維度音樂課程價值及邏輯起點[J].中國音樂,2004(4).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中共中央馬恩列著作編譯局,1974.

[9]人心即市場的彼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年經營案例[M],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10]張汝倫.再論人文精神[J].探索與爭鳴,2006(5).

[11]丁海東.教育的人文化:兩種文化及兩種教育走向融合的一種必然[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11).

[12]王丹.讓孩子遠離音樂傷害[J].中華家教,2013(8).

[13]鄧雙林.學音樂的孩子會怎樣——音樂本質再思考[J].南方文壇,2002(1).

作者簡介:任也韻,藝術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音樂係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樂藝術理論、音樂教育學、鋼琴演奏、音樂教育治療、藝術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