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周萍心理發展的三個階段
文學評論
作者:曹燕
摘 要:周萍這個人物,曆來批評之聲甚多,而深入考察其心理發展變化的較少。本文立足於文本,將周萍的人生分為三個階段,通過考察人物關係,剖析每個階段他的心理,梳理出他近三十年的生命中心理的發展,特別是回到周公館後,他從與後母同一陣線走向與父親同一立場的過程。
關鍵詞:周萍;心理發展;自救
作者簡介:曹燕,學校:北京師範大學,專業及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對外漢語教學方向。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2
在《雷雨》中,周萍的對話雖然不多,但其心理是豐富而多變的。本文以時間為線索,向前追溯周萍的成長、生活經曆,梳理出其心理的發展脈絡。並以其中的時間點為依據來劃分周萍生命中的三個階段,每個階段中他的心理都有鮮明的變化,主要體現於他與主要人物——周樸園、繁漪、四鳳的關係。
階段一,周萍的青少年時期。
周樸園為了家族利益拋棄了梅侍萍,將年僅一歲的周萍送到鄉下。因此,周萍從記事起,就是在鄉下孤獨地成長,遠離父親,更是被告知母親已經去世。因此,在周萍青少年時期,他的世界裏都沒有血緣雙親的參與,沒有家庭成員的關懷與教導。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周萍,其心理是不健全的,他對父愛和母愛有極度地渴望與需求,但事實卻是父母之愛的完全缺失。這種孤寂、甚至可以說是淒涼的成長經曆,使周萍的性格大多表現是憂鬱的、不滿的,有時是容易憤怒的、甚至是狠毒的。青少年時期的經曆為其回到周公館後心理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階段二,周萍回到周公館的初期。
作者並沒有交代周萍是懷著怎樣的心態回到周公館的,但是我們可以根據他的行為加以推測。周樸園對待兒子們向來是威嚴的、苛刻的、專製的,周萍從鄉下拘束甚少的環境中,驀然來到父親的身邊,必然受到了嚴苛地管束,而這使年輕的周萍與周樸園產生了尖銳的矛盾,以至於周萍說出“恨父親、願父親死”的話,這種恨意也是他亂倫的誘因之一。因此,我們認為,在周萍的心裏,原本對父親和周公館的生活是有一定期待的,但是當他踏入周公館,被“悶氣”、壓抑的環境包圍著,被父親封建大家長的絕對權威壓製得無法喘息時,對父親的期待也就幻滅了,加之對被拋棄的芥蒂,新舊兩種怨念交彙在一起,使周萍心頭充滿對周樸園刻骨的恨意。
這個時候,他和繁漪是同仇敵愾的。兩人都悶在大宅院裏不得自由,不得關愛,加之朝夕相處,必然心生情愫。在周樸園常年離家的情況下,周萍與繁漪發生了荒唐之事。有的學者(吳娟,2013;馮儼,2011;劉豔,1996)分析周萍與繁漪的不倫之戀時,認為周萍的“俄狄浦斯”情結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們認為,周萍的這種仇父心理本身由於幼年雙親之愛的缺失而存在,其初回周公館的境遇進一步激發了埋藏於內心的“俄狄浦斯”情結,使他身上迸發出一種“熱”的逆流,敢於用不倫的方式展開對父親的報複。
這個時期的周萍對父親周樸園的敵視,與後母繁漪的亂倫都鮮明地體現了他對以周公館為代表的封建體製的不滿和他內心中壓抑、仇恨、報複、自我拯救等幾種情緒糾結在一起的痛苦。這時周萍的報複和自救是結合在一起的,與繁漪的亂倫關係既是對父親的複仇,也是在周公館這個牢籠中,與唯一命運相同的可憐人的互相慰藉,更是對自己空虛情感的彌補。隻是繁漪的身份是周萍的後母,而她的性情又是如“火”一般,因此周萍此時是不得已而飲鴆止渴。